
大山(右)与姜昆(中)等
58岁的年纪,大山不再是30多年前站在元旦晚会上的瘦高小伙子了,但他还是坚持为了新工作减一减重。新工作是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他扮演银行家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好友瑞德,也是故事的讲述者。
他现在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铺在话剧上,憧憬《肖申克的救赎》应该是自己明年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走进“肖申克”
大山是《肖申克的救赎》第一个敲定的演员。一开始,他有点犹豫,一群外国人用中文演话剧,“该不会是变相的‘汉语桥’吧?”后来听说导演是张国立,又是龙马社的项目,他放了心。
从1982年小说问世,“肖申克”的故事已被反复演绎了40年。如何塑造瑞德,大山提出不少意见,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他的旁白充满文学性,可当瑞德到了故事里,还这样文绉绉地说话?他和张国立抠了很久,细到是不是偶尔可以带脏字。
大量旁白极考验朗诵水平,凑巧的是,大山在之前两年意外地做了准备。2020年,疫情把所有人关在了加拿大的家里,大山琢磨着居家能干点什么。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些中国古诗词。于是在家装修了一个小录音棚,开始录制。让他意外的是,录制几条之后,点赞和阅读量噌噌涨起来,陈佩斯也来给他点赞,这一下鼓舞了他,从2020年夏天开始,一直没有间断。后来,张国立对他说,话剧《肖申克的救赎》里故事的叙事者瑞德,正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进入“肖申克”的人,语言是最低门槛,大山也有压力,他是剧中台词量最大的演员。不过,2024年1月4日全球首演时,他相信能给观众一个惊喜:“绝对不是卖老外用中文演话剧这么个概念,我们是认真排出了一个高水平的精品话剧。”
那个洋小伙子
在很多观众的记忆里,大山是第一个登上春晚的外国人,其实他并不是,他出名的小品《夜归》出自元旦晚会。1989年新年,不少中国老百姓在黑白电视机前看到一个无比新鲜的节目,两个金发碧眼的洋面孔操着尚不熟练的汉语出演一个发生在东北工厂家属楼里的故事。一句“玉兰,开门呐,我是大山”瞬间被观众记住,他因此获得一个中国艺名“大山”。
第二年元旦晚会,他又出现了,这回是站在姜昆和唐杰忠身边,和他俩一起说相声。他再次赢得了持续不断的掌声。此时,他已经拜姜昆为师,成为相声传人里的第一个外国人。等他登上春晚,已经是1998年,早已家喻户晓。
20世纪20年代,大山的爷爷曾在中国的教会医院当外科大夫,孩提时代的大山因为爷爷而对这个神秘国度充满兴趣。高中暑假,他到照相馆打工,很多顾客是华人,听着他们的对谈,大山觉得有意思极了,就学了起来,后来才知道,他最开始学习的Chinese,是广东话。
申请大学时,他顺利地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录取。汉语本来是选修课,二年级时,大山把它改成主修,四处寻找中国留学生练习,毕业那年,获得了去北京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
年龄渐长后,大山仔细思索过自己为什么会一炮而红?他觉得,大概是因为刚好踩在了时代变幻的浪尖上。“我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中国刚从一个封闭的时代走出来不久,人们崇尚外来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也有担心——我们自己的文化、语言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这个时候,一个来自西方先进世界的洋小伙子到了我们国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学的还是传统文化,那种矛盾的心理,当然是找到了一种平衡。”
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他感觉豁然开朗,因为自己的事业不仅仅在喜剧,而是在整个文化交流。
相声和脱口秀
2011年大山与孔子学院的留学生一起在春晚表演了群口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后,就渐渐淡出了电视观众的视线。等到2015年大山再次亮相,却抛开了他所熟悉的相声表演,带着脱口秀《大山侃大山》举办个人专场。
大山很喜欢相声,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清晰地看到了瓶颈。他开始创作脱口秀段子,在渥太华、多伦多等城市的小剧场里演出,效果相当好,观众主要是90后,和他的孩子同龄,他的喜剧已经至少服务了两代人。
经过几年现场演出,他打磨出了一个60分钟的成熟专场《大山侃大山》,以自传体讲他自学习中文以来的有趣故事,既不同于单口相声整段讲一个故事,也不同于脱口秀的纯“散装”。
2017年,他带着《大山侃大山》参加了全球三大喜剧节之一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是那年喜剧节中唯一的中文节目。这两年,他又制作了《大山笑友汇》,把脱口秀、曲艺、音乐和朗诵全部融为一体,他说:“别人来做一样的演出确实会感觉很怪,但放到我身上似乎就变得合理了。”
大约正是这样的基底,让大山成为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