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演“大戏”

作家文摘 2023年12月19日

  唐代伏睡女俑、秦代兵马俑、汉代的击鼓说唱俑……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的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见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场连演三场。从展柜静立到舞台演绎,更生动的俑让观者啧啧称奇。随着博物馆文化游近年来热度持续增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探索在“陈列展品加讲解”之外的参观方式。

  2023年10月末,国风沉浸式戏剧《永乐长思》在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上演。剧场在四层,楼下二层为收藏《永乐大典》真迹的展厅。《永乐长思》讲述了发生在《永乐大典》后世守护人和一个神秘组织之间的故事,整部剧有着穿越式剧情和类似“盗梦空间”的元素,犹如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它带着观众行走于不同的场景空间,探索明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背后的故事。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刘雅介绍,他们还把这部剧修改为小讲解员可以参与的版本,并对他们进行了台词和表演的培训。

  2023年8月初,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厅位置,工作人员开辟出了一方科普剧舞台,开启一场关于“红彼得”的探索——一头黑猩猩红彼得,意外被人类捕获,为了获得自由又选择模仿人类的行为,主动走进人类社会,展现了关于融入、接受和成长的主题。《我是红彼得》依托古哺乳动物展厅展品和卡夫卡经典小说《致某科学院的报告》,进行了原创编排,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连续演出了10场。

  如今,文博戏剧已从博物馆内走向了更广阔空间,合作模式也更为多元化。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艺)戏剧博物馆便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馆)开展了剧目排演合作。“抗战馆擅长把历史故事革命故事排演成小片段小短剧,北京人艺则利用自身资源,派出导演到抗战馆协助排剧。”北京人艺戏剧教育与研究处副研究员陈利介绍。自2007年对外开放后,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一直在推动戏剧与博物馆的融合。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充分运用馆内知名IP观复猫形象资源,与北京演艺集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制作,在首都图书馆剧场上演了原创儿童剧《观复猫之“喵”》。

  文博戏剧除了在博物馆内上演,还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一些文博戏剧走进了专业剧场,根据上座率情况、市场关注度、文博剧迷们的呼声启用了巡演模式,例如,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曾在中央歌剧院成功首演,并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晚和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受到了广泛好评。该剧开启了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安徽、厦门、成都等地的巡演,如今又回到北京,于近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再次上演。

  “博物馆+剧场”的新形式,激发观众对历史、文化、文物和典籍的兴趣,让文物活起来。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第24期 王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