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车缴费、点餐、租借充电宝……如今,扫描二维码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日常,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扫码后关注才能操作
近几年,林听早已习惯了扫码停车的方式,不少停车场甚至只能扫码停车,人工收费和现金收费似乎已成了被淘汰的“老旧产物”。然而,本该出于便利性应用的扫码停车服务,也给司机增添了不少麻烦。
林听向记者抱怨,不少停车场扫码后都有广告、公众号、小程序弹窗,强制要求注册成为相应会员才能享受停车服务,“同意对方收集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往往被默认勾选,且不能取消选择。在停车之后,林听有时会取消关注公众号,或者作屏蔽、删除处理,但之后总能收到相关商家发来的短信,内容包括商场优惠、产品推销等。
“有时候,真觉得无孔不入的二维码变成了‘拦路码’,本来很简单的停车缴费行为都被搞复杂了。”林听说。
近日,记者以“停车缴费”“二维码缴费”等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对停车二维码扫码缴费感到不满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在数百条相关投诉中,内容包括扫码系统不智能,重复收费;扫码后强制关注、注册会员才能进一步操作;强制收集个人信息,且多是与停车消费毫无关系的生日、健康情况、通讯录等信息;弹窗广告大量存在,诱导消费等。
点餐付费依赖扫码
餐饮业的扫码点餐问题也多受人诟病。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天津多家商场发现,目前大部分餐饮企业都需要顾客自己扫码点餐,一些餐厅需要扫码关注其公众号后才能点餐,还有一部分是扫码后弹出醒目广告,广告类型涵盖游戏、电商促销、金融借贷等,有些甚至无法跳过。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任超介绍,“形式上自愿、实质上强制”的交易行为,或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这种强制扫码关注的消费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认为,以消费者正常期待来看,应该直接扫码就能实现目的,如果还要强制关注公众号,甚至强制获取个人信息,显然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能履行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原则和充分告知说明、征求被收集者同意的义务。
推动商家依法经营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等部分地方网信办、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约谈问题企业、发出“扫码”消费提醒,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北京等地还出台了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等文件,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受访专家表示,二维码的安全性值得关注。二维码生成器能将任意网址转换为二维码供用户扫码访问,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等下载地址编入二维码,用户扫码后,手机里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信息极易泄露。而目前缺乏对二维码进行审核、监控、追溯和认证的手段。
为此,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明确现行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加大对涉事企业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严格防范企业技术优势滥用,推动权责匹配。 (摘自1月1日《法治日报》 孙天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