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任何证件,直接走进去”,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宣布开放校园,而北大清华两所“比邻而居”的高校1月1日还官宣两校师生将实现畅行互通。大学校门打开的步子,终于还是迈了起来!
严格说起来,清北两校的“畅行互动”还不能算是对公众开放的路数,而只是在邻里关系层面的一种便利安排。不过由此推导开来,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本不应该是个闭环。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有义务向全社会开放,这是毫无争议的现代社会共识。
因为三年疫情的某些管控依赖,在全社会已经回归常态的背景下,大学校园是否应当重新开放却成为一个有待讨论、艰难推动的议题,不得不说这令人遗憾。但在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支持大学开放的态度并不难于循到,教育部2023年7月就发文明确鼓励大学校园开放,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更曾直言“大学当然应该开放”。
大学校园本来是开放的,这里说的开放,必须要重申是普通人的畅通无阻,而非各种门禁、预约和识别。但从目前来看,“总体来说还有进一步扩大空间”的大学校园开放政策,究竟怎么扩大、动力来自哪里,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主要依赖具体高校决策层的觉悟和眼界,而缺乏有效的内驱力。
开放的大学校园为学校所赢得的社会美誉度,以及与所在城市、社区的深度融合,都是断然不该被无视的巨大公共价值。既然有一部分高校陆续在选择毫无保留的回归开放状态,那么开放校园的管理实践、运行效果还需要更多共享的资讯提供出来,把一部分学校先开放起来的经验、利好尽速传导到后进学校,让校园开放领域也有一股“卷”的风气。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直接关联着学校的管理水准与能力。越是身处中段、末段的学校,在对待校园开放问题上的态度,可能就越趋向于“等等看”的保守状态。既然学校乐此不疲地拼各种排行榜,那么社交平台也可以不间断更新、完善大学开放度的相关共享榜单,从校门开放到学术开放,从办学理念开放到思想讨论开放……
让大学在开不开校门、开多大尺度问题上“卷”起来,对高校管理水平、格局的提升也是个促进。 (摘自1月2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