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化现实与事件化倾向
取材真实:虚构的困境
强调功能先行就会使得情节与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工具化、平面化。例如,《孤注一掷》为了契合提升全民反诈意识的目的,将潘生、梁安娜、阿天、陆经理和阿才等一众正反面人物严丝合缝但又粗浅僵硬地安排在应有的位置上,充当着反诈宣传片里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现实的奇观化也成为此类作品的一个明显趋势。关注话题本身,通过奇观化、暴力化、戏剧化处理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成为许多创作者的有意追求。电影《孤注一掷》对于境外诈骗团伙内部的全方位的揭露,给观众带来陌生化体验,成为该片大获丰收的重要缘由。以反对家暴、关怀女性的电影《我经过风暴》也走向了过于强调感官刺激的奇观化道路。
近一年来,国产现实题材电影迎来创作热潮。一方面,现实题材在市场上颇为走俏。例如,在2023年国产票房榜前十名中,《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坚如磐石》《人生路不熟》五部现实题材电影占据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也涌现出《河边的错误》《我爱你!》《白塔之光》《涉过愤怒的海》等一批风格各异的口碑力作,展现出丰赡的文本景观。
痕迹的底层故事,并动用了一批来自山区的非职业演员,在银幕上自我剖白。这种银幕内外的现实关怀,使得作品散发出一种少有的真实感与真诚感。
但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若处理不当,容易为原型事件所左右,进而落人“真实”的陷阱。例如,电影《第八个嫌疑人》恰恰是对于“真实”的执着,使得影片过度忠实于案件本身而陷人虚构无力的困境。故事平铺直叙,缺乏戏剧性与悬疑感,几乎拍成了简略的案情回顾。
追逐热点:话题的诱惑
在这波热潮中,有《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第八个嫌疑人》《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我本是高山》《三大队》等一大批作品基于真实事件、原型人物改编而来。许多电影在宣发时纷纷以“真实”作为噱头,例如电影《八角笼中》打出了“真实改编,震撼人心”的宣传语,《第八个嫌疑人》更是标榜“罕见真实,洞察人性”。
新闻话题、社会事件与真实人物有直接的指涉性,因此真实事件的改编常常能够提供一种虚构故事所缺乏的话题性与感染力。影片《八角笼中》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它将大凉山格斗孤儿的原型故事进行了较为顺畅的类型化改编。出身草根的王宝强,讲述了一个带有些许成长
除了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之外,基于各类社会热点、现实议题创作的影片也蔚然成潮。这一类别通常通过类型化手段,将社会分析和戏剧冲突结合在一个相对程式化的叙事结构中。例如,电影《我爱你!》以青春爱情类型介人老年群体情感问题。电影《保你平安》以“喜剧十悬疑”的手法,描绘出信息传播高度网络化、平台化的后真相时代中,事实极易被情绪左右、真相极易被谣言遮蔽的现实图景。
对于热点话题的追逐与热衷,使得许多作品体现出明显的工具化倾向。电影彰显其社会功能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
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一大趋势是走向类型叙事与现实题材的融合。笔者将热衷于以类型化手段表现社会事件并积极制造媒介事件的电影称为“事件电影”。
“事件电影”的流行意味着什么?其中的一大隐忧或许是,国产电影的现实书写正走向日益简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对于稳固的社会结构和寻常的日常生活而言,社会事件是断裂、异常与变态。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对于社会事件、热门话题的热衷,意味着创作者越来越关注那些表面的偶发的话题,而忽略了更多缺乏戏剧性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时也忽略了对话题之下更为深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开掘与追问。 (摘自1月3日《文汇报》李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