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经济:城市化、全球化与社交网络下的未来》 [英]诺瑞娜·赫兹著 黄菊 邵小芳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民粹主义抬头,特朗普的当选,黄马甲这种无组织的运动在巴黎街头横行……这些事件的背后是无数孤独而感觉被社会抛弃的个体。作者试图回答这股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从城市化、贫富差距、科技巨头的商业模式、智能手机改变人们交流的方式、经济的长期低迷等角度入手,并讨论这样的趋势推进下去,我们的未来将会变成怎样?
城市居民总是来去匆匆,但在这个“孤独的世纪”之中,他们的节奏甚至比以往更快。现代城市中的平均步行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初提高了10%,在远东地区更是如此。一项比较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7年步行速度的研究发现,在全球32个城市中,中国广州的生活节奏提高了20%以上,而新加坡增长了30%。城市变得越富有,人们的步伐就越快。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中,人们的走路速度比不那么富裕的城市必快上好几倍。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在城市里,城市居民的工作时间通常比那些生活在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地方的人要长。我们在路上你超我赶,边走边发短信,过劳工作,时间紧张,骄傲地忙碌着,很容易忽视周围的人。
然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不仅让我们不社交,还会使我们出现“反社交”。
在1973年的一项开创性实验中,美国社会学家约翰·达利和丹尼尔·巴特森布置给年轻的牧师们一项讲经的任务,他们可以选择布道《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或者另外一段随机选择的圣经经文。在去布道的路上,牧师们会经过一个瘫倒在人行道上、咳嗽不止的男人——这是研究人员暗地里安排在那里的一个演员。
巴特森和达利事前假定,被分配到布道《好撒玛利亚人》的牧师更有可能停下来施以援手。但事实证明,牧师们被安排去研究哪一段经文对他们在这件事上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区别——预测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好撒玛利亚人”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他是否认为自己会迟到。如果他觉得自己还有时间,他就会停下来。但如果他的时间紧张,留给施善举的时间也很紧张。
也许这个实验与我们许多生活在城市空间的人产生了共鸣。快节奏和自私自利不仅仅让我们总是没有注意到周围多彩的人类生活就匆匆而过,甚至让我们经常看不到那些明显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