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旧书业历史悠久,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近400家古旧书店,东安市场、西单商场里书店鳞次栉比,隆福寺、琉璃厂古书肆交相辉映。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旧书市场保留了下来,其中就包括西单商场和东安市场的旧书市场。
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收集、保存和整理古代文物的指示,又成立了中国书店。一方面,中国书店收购有关历史、文化、考古的旧书,以及古代的小说、戏曲唱本、版画和有关古代艺术、北京掌故的书刊等;另一方面,如果有关机关团体、个人需要研究或参考古代书籍,便可以和中国书店取得联系,商洽供应。
那个年代,旧书市场发挥了大作用。如果有人收藏了一套丛书,几十、几百本中就缺了一本,或者是有机关、学校建图书馆,想找一全份《新华月报》或《人民日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这些旧书店、旧书摊儿“捡漏儿”。
北京西单商场当时有20个旧书摊儿,人们可以从中找到1934年9月的《世界知识》创刊号和同期的《译文》创刊号,也可以找到全套71本《文学珍本丛书》和全套44本《历朝演义》,还可以找到全份《人民日报》。这些从化纸炉、垃圾堆、造纸厂里抢救出来的大批被人遗弃的凌乱不堪的书报杂志,经过整理、修补、装订,变成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料。
1956年,中国书店设立了专家服务部,提供1万多种分类、整理好的古旧书,很多进行学术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常会到那里去买书。
北京东安市场的32家书店公私合营后,在中国书店的领导下,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书林。这里拥有50多万部藏书,每部书有一册至几千册。为了方便读者查找,他们分设了古书门市部、解放前旧书门市部、解放后旧书门市部、外文旧书门市部和杂志门市部等部门,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这些书来自祖国各地,书店的采购员不辞辛劳奔走在各大城市,甚至跋山涉水深入到县城山乡,把流散在民间的古旧书籍收集起来。门市部的店员们把散本书配成整套,把零册杂志逐期凑齐,装订成合订本,集腋成裘,成为有价值的珍贵资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书市场非常红火。旧书、旧报得到了利用,读者互相调剂了有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生活。
1993年,中国书店和北京市拍卖市场联合举办了首届北京稀见图书拍卖会,这在北京乃至中国大陆均为首次。拍卖会第一个成交的是伪装书,该书封面、目录为周作人著《秉烛后谈》,正文内容实际上是毛泽东报告节录和中共的有关政策、指示、布告。该书底价80元,最后以230元成交。当时,中国书店共准备了167宗稀见古旧图书。拍卖品成交价最低的80元,最高为12万元。
1996年,中国书店开始以超出原价一倍以上的价格收购部分有保存价值的旧书,藏书升值引起爱书者的兴趣。当时中国书店公布了旧书收购新价格,如1978年的《汤显祖戏曲集》、1981年的《原始思维》等以原价的2.5倍收购,1978年版的《全唐诗》、1979年版的《一千零一夜》等以原价的4倍收购。超原价收购旧书,使人们对旧书的“身价”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了旧书买卖的活跃,掀起了一轮旧书收藏热。 (摘自1月4日《北京日报》 贾晓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