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夏,《作家文摘》报社举办“恰是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受到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广泛关注,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到云贵高原等边陲小镇,以及欧洲、加拿大等境外地区,都有作品发来。四个月间,共收到有效投稿6125篇,而且作品题材、体裁丰富,文笔质量也很高,着实让人感到有几分意外。
一个主题征文活动,按说比较传统和老套,远不像选秀、直播节目那样时尚聚人气,更何况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写文章属于“苦行僧”般的差事。而《作家文摘》的这项征文活动却出人意料,竟有这么多人参与,心甘情愿的“码字”爬格子,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人气缘于影响。我的好几位从事党史、文史研究的朋友,都以自己的文章能被《作家文摘》转“摘”为荣。因为经过其的二次传播,可引发更大的反响。承蒙厚爱,自己的文章也曾几次被《作家文摘》转摘过,记得有《周恩来保健护士郑淑芸:邓颖超称我为“小伴”》《李印清:经典人物邮票设计背后》等。我和同事写的一篇《邓小平唯一一次庐山行》,原首发于一家也有名气的党史杂志,《作家文摘》头版头条转发后,又被不少客户端与公众号转载,影响更大了。知微见著,由此可见《作家文摘》的影响力。
影响缘于内容。《作家文摘》所“摘”发的文章无不精彩、精湛,可说是版版是精品,篇篇为佳作,引人入胜,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人物、纪实、钩沉、世相、往事、文史、书香、休闲……历史与现实交融,专业与普及结合,几乎各类文史专业者和大众文化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愿读爱看的文章,而即使不是属于自己这个门类的文章,读起来也是有滋有味。真正是切实满足并实现读者“用最少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阅读”之期望。
说实话,对于我们从事新闻报道和红色文化宣传研究的人来说,看到和阅览的东西相对比较多,可一拿到《作家文摘》,仍有“挡不住的诱惑”,总是急不可待地翻阅开来,看看这期又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和此前没有见到过的文章,进而贪婪地一头扎进其中。
好文共赏,佳作众览。以前自己每当看到好的文章便要剪下来,保存留作资料。现在通讯发达了,有电子版可以下载留存,有公众号可以转发,更加快捷方便了。我加入了好多个党史和人物的群组,每每看到《作家文摘》有新意的文章,便要逐一转发,或专门转给相关的革命后代。因此也常常成为我们同道者茶余饭后的“谈资”,朋友圈内交流探讨的话题。
写此文,我随手调出微信好友,便查找到了发给周总理侄子周秉和、侄女周秉建的几条《作家文摘》公众号的文章链接。如2022年2月23日的《周恩来与鲁兹一家的缘分》,4月26日的《国家领导人与国球乒乓的情缘》,8月11日的《金一南:周恩来是灵魂人物》等。作为崇敬并研究周恩来几十年的我,首次看到这样富有新意的文章,自然想与更多的人特别是当事人的亲属分享。
内容、影响与人气,共同构筑起《作家文摘》的魅力。自己也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深知处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纸质媒体的窘境与艰难。但我相信,和我一样,坚挺的、执着的、忠实的《作家文摘》“铁粉”,依然大有人在。只要《作家文摘》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保持并发扬其品牌应有的品质与特色,人气和影响定然会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