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程亮的繁花梦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23日 ·何玉新·

  电视剧《繁花》成为现象级话题。作为《繁花》联合导演之一,生长于上海的程亮(见图)将自己对海派文化的理解及个人记忆融入拍摄中,配合王家卫导演高度还原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学院派转网生派”

  1998年高中毕业后,程亮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四年学业有成,毕业短片《霞飞路》引起电影界关注,他被徐静蕾选中担任其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的执行导演。剧组里的几个年轻人住在徐静蕾的某处房子里,程亮通过宽带上网,远程遥控在美国的设计师,做了一个名为“都市客”网站。后来程亮回到上海,继续做都市客网站,以清新的界面吸引了许多上海白领。

  出于热爱,程亮一直没有放弃电影,经常连续两三个月内,每天晚上拍摄到很晚,体力透支;而互联网行业需要不断地迭代,产品要往前走,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导演和网络公司CEO两种职业交互撕扯,让程亮有些应接不暇。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电影,自己花几万块钱去拍《宅男电台》。“当时一家视频网站办了一个映像节,我去参加。”那次映像节推出一批“网生派”导演,而程亮称自己是“学院派转网生派”——明明有人出钱让他拍片子,但是他不拍,非要自己筹钱,拍完之后在网上发表。“我是自己把自己变成了野路子。”

  那几年,程亮拍摄了《寂寞芳心》《奇妙世纪》等新媒体短片和网络剧集,在商业广告创作中也延续了质感细腻的影像风格。他执导过由刘慈欣监制的科幻题材广告片《星际礼物》,以温馨和爱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简短的科幻故事;还先后为多个时尚品牌创作广告短片《模特》《女伶》,尽显对于多元化视听艺术的驾驭能力。2021年,王家卫担任总导演拍摄新春系列广告短片《心之所向》,程亮执导了其中的“归途”一段,温暖了许多观众。

  2018年,程亮执导20集网剧《上海女子图鉴》,讲述小镇姑娘罗海燕大学毕业后一路打拼的励志故事。程亮特意在剧本中加入了“头顶有梧桐的地方,才叫上海”这样具有城市特色的台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程亮说:“我喜欢的日本导演,如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风格都是偏生活流,作品常以洗菜做饭开头。我觉得影视创作不能耍小聪明,甚至希望演员有一种钝感,不要表现得机灵聪明。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浓郁的上海味道。”

  我没那么文艺

  《繁花》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完成了一次与老上海的对话。这也恰恰是程亮最想做的事,他喜欢讲述上海故事,想表达那个时代上海人的文化观念以及痛苦、矜持。“时代变迁,‘老克勒’渐行渐远,我父母那一代人都搬到了郊区,守着个大超市过日子,而以往的上海市中心,留给了更多各种各样的新上海人。虽然有些感慨,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拥抱这种变化。”

  谈到自己未来的创作,他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没那么文艺,可能还有点俗,所以我拍的东西并不像我的学院派前辈们拍得那么高级。不过,我有我的追求,比如我天天晚上都看美剧,觉得美剧越拍越好,越拍越短,我也给自己定一个标准,下半辈子的梦想就是拍一两部可以立得住的好作品。”

  

  作为联合导演之一,《繁花》中哪些情节印象比较深?

  程亮:我很喜欢爷叔和金花之间的情感。游本昌老师的沪语台词很有腔调,带一点宁波口音,我好像听到自己的爷爷在说话。吴越老师演出了以前高级知识分子的感觉,身形挺拔,气质淡雅。

  作为土生的上海人,剧中有没有特别触动您的地方?

  程亮:《繁花》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当年上海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描绘得很细腻,比如甲肝大流行,剧中再现了这段已被淡忘的记忆。《繁花》中也有很多那个时代上海的市井烟火气,比如在公交车上,售票员用指甲去刮车票,把几分几毛的票子捋得非常整齐。拍摄时,我感觉就像穿越到自己的小时候,心里特别温暖。

  王家卫导演对您有哪些影响?

  程亮:王家卫导演以“慢工出细活”著称,往往一个镜头要拍几十条,一部戏要拍好几年。当下影视剧拍摄常会用上三机、四机,而《繁花》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单机拍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用光更考究,把演员拍得更无瑕、更漂亮,角度更好,当然也会花掉更多时间。    (摘自1月16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