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音乐会“水团”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23日

  “没有指挥,没有主持人,全场只有10个人”。据报道,刚刚进入新的一年,不少城市的演出市场一片火爆,一些城市的“新年音乐会”还在持续。市场红火的背后,也有一些乐团的水平甚至是诚信遭到了观众的质疑。

  如在广西柳州举办的“蓝色多瑙河新年音乐会”,号称交响乐演出,被观众认为现场演出和宣传严重不符。而在此之前,在河北石家庄演出的“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因为表演不佳,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高喊“退票”,后又被网民发现“查无此团”。

  近年来,国内音乐演出市场发展迅猛。据《2022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自2013年至2019年,我国音乐类演出票房收入从43.6亿元增长到了73.79亿元。

  在此背景下,对演出、乐团的需求也开始激增。当乐团有限、难以完全满足市场时,就有人动起歪脑筋,随便拼凑一个草台班子,胡乱吹拉弹唱一番,割一波韭菜就走。这些临时拼凑的“水团”“活儿团”,水平参差不齐,又没有经过必要时间的磨合和排练,表演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出现这些乱象,演艺经纪公司当然要负重要责任。这些“水团”能够四处出没,少不了经纪公司的包装和推介。正是这些经纪公司,将一个个草台班子打造成了所谓“爱乐乐团”“皇家乐团”,将各种令人炫目的头衔随意安上来诓骗观众。

  而剧院同样难辞其咎。据专业人士介绍,不少剧院对演出数量有一定的考核要求,当常规演出难以满足的时候,与“水团”的合作客观上能减轻剧院经营的压力。因此,“水团”演出,某种程度也有剧院疏于把关或有意纵容的结果。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观众当然应当提高辨别能力,比如多方查询乐团的相关信息,避免上当受骗;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等组织,不妨考虑出台一些信息指南,对当地的演出信息进行介绍和评价,帮助观众避坑。

  曾有乐评人发布消息称,某“水团”的音乐会团购票,因为其身份被戳穿,其票价直接从1200元跳水至60元。这变相说明“水团”的溢价有多么离谱,对观众的收割又是多么无所顾忌。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无论是从文化市场规范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相关部门都应及时作出反应。若某些演出、某个乐团被观众集中反映,相关部门应对涉事的团队和公司进行调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罚。

  为了避免“水团”卷土重来,当务之急是从经纪公司和剧院两端入手,规范规制各种草台班子,畅通投诉维权渠道,将货不对板的演出赶出市场,保证观众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摘自1月15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