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货郎遍天山”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06日

新疆塔城的天津赶大营商人

  1875年5月3日(清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朝廷发布圣旨,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择日西征,消灭阿古柏分裂势力,收复新疆。为保证军队日用生活所需,西征军肃州大营发布招募令,号召各地货郎商贩前往肃州大营随西征军贩售生活用品。

  这一年天津地区遭受旱灾,前几年曾为左宗棠军队运送物资去过西安的杨柳青船工安文忠,此时正为粮船遇风翻覆、血本无归、生计无着而愁眉不展,听到这个消息,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几天后,安文忠带上七八位年轻同乡和自家兄弟,挑起小担踏上西行之路。他们风餐露宿,从每天挑担徒步行三四十里逐渐到百八十里,从渤海之滨的家乡一步步走到肃州大营,加入了随军西征的商贩队伍。随后又有大批杨柳青及各地商贩到达肃州,有史料称,至西征大军进新疆前,肃州已有天津杨柳青商贩500余人,他们成为首批“赶大营”商人。

  这种招募随军商贩的做法,早在清康熙征准噶尔时已经出现,但不成规模,商贩也比较松散,来去自由。到清同治年间新疆塔城、伊犁等地被叛军围困,军费物资吃紧,朝廷曾命绥远将军招募口内商贩向伊犁等地急运粮茶等生活用品,以解燃眉之急。于是一些商贩担起货担随军贩售,以谋生计。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商贩,肃州大营给他们颁发了随军“路票”(营业执照),并在离军营一里之外划定了“买卖圈”,商贩可凭“路票”售卖商品,路遇空行军车也可凭“路票”搭乘,甚至可以免费住驿站。赶大营的商贩们所售卖的生活用品,从毛巾、绑腿、鞋袜到跌打损伤药品,很受欢迎。他们追随着西征清军大营前进,军队打到哪里他们就追随到哪里,故而人们将这些商贩称为“赶大营”的。

  前往西北赶大营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规模,以后演变为持续不断地前往新疆从事商贸的活动,并出现“移民潮”,因此有人将前往新疆经商的人称为“跑大营”的,而将定居新疆从事商业的杨柳青人称为“大营客”。

  据日本人奥村荣、山本斌1936年所写《关于杨柳青商人在新疆的活动》调查报告记载:至民国22年(1933)“新疆的杨柳青人大约有5000人,多是在天山南北两路主要都市经营商业活动。大体上,北路有3000人,南路有1500人。”所以当时新疆有“三千货郎遍天山”之说。“赶大营”的兴起促进了新疆的商品流通,使战后新疆经济得以快速恢复振兴。

  (摘自1月26日《人民政协报》方兆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