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都无城”?(后记)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06日

《城的中国史》 许宏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作者受业于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30多年在田野考古一线摸爬滚打,其学术生涯与城池这种“不动产”的发掘与研究息息相关。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筑城史的考察跨越史前、原史、信史时代,宏观九千年城邑动态大势、梳理中国古代文明演化格局和发生发展脉络;从城邑和城市考古,升华到对中国“大历史”的把握,重构华夏文明。

  如果我们说,从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国家(夏王朝后期至商王朝早期?)诞生,到汉代的 2000余年间,居然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城是没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说这 1000 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大都无城”,也就是说庞大的都邑一般不设外郭城,疏于设防。这种文化现象,是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常态。

  既往,学术界一般把“无邑不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显著特色来加以强调,比如认为“城墙是构成都城的基本政治要素,没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刘庆柱 2006),“都城的城郭是其标志性建筑,这是古代‘礼制’所限定的”(刘庆柱 2009)。那么,这一特征贯穿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始末吗?经过观察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无邑不城”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现象,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它只见于曹魏到明清时代的中国古代都城史的后半段,而前半段,则是“大都无城”。

  简单说来,大都无城的状况肇始于距今 3700 年前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都邑,其庞大而复杂、内涵高度发达的都邑不设防,而可能以其所处的自然山川为大郭,应是显现了整个华夏族群处于上升阶段的一种文化自信。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国上之国,它要宣示教化,又国力强盛,因为自信,所以用不着修个土围子把自己保护起来,而是跟诸侯盟国讲信修睦,“守在四夷”,这可以看作大国风范之肇始。

  随着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出现,二里头至西周时期,城邑数量大为减少,但中心都邑的规模急剧增大,开始出现无外郭城的都邑,可视为延至东汉时代的“大都无城”风潮的第一波。从二里头都邑开始,到安阳殷墟,到整个西周时期的三大都邑丰镐、周原和洛邑,统统是大都无城,没有一个外郭城来罩着。很有可能《逸周书·作雒篇》中所谓“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的“郛”并非指城郭,而是指周围的自然山川,贯彻的是因形就势、师法自然的营国策略。在为数不多的城邑中,环壕聚落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各国一时筑城以自保,但到了秦咸阳、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早期帝国之都又是大都无城,形成庞大的首都圈,彰显出巍巍帝都的宏大气势。

  而从曹魏的邺城和洛阳城开始,一直到明清北京城,就都是城郭齐备了,此外还有纵贯整个都城的大中轴线,和严格意义上的里坊制度,这是“后大都无城时代”的特质,而与此前“大都无城”的格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说整个中国古代都城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也即实用性城郭阶段和礼仪性城郭阶段。在第一阶段将近 2000 年的时间里,有 1200 余年时间没有外郭城。

  如果说从二里头到秦汉阶段是华夏族群的上升阶段,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以来众多的北方少数族群入主中原,如鲜卑族、蒙古族和满族等,都是以少数人口统治大范围的华夏族群,是否出于不自信,导致他们高墙深垒,注重秩序,用华夏族的礼仪法度来统治,严格里坊制的管理,才有了城郭兼备、大中轴线和里坊制这种中古以后都城规制的出现。这都是中国都城营建史,乃至中国文明史上有待于深入探究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