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明代的门神画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或“圣府”,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也是孔子后裔直系子孙的住宅。旧时每逢过年,孔府的各道门上都要张贴春联和门神,烘托节日气氛,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文武门神有分工
门神,顾名思义为“护门之神”,其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的《礼记》中,就有相关记载。孔府分中、东、西院,总共有500余道门,旧时每道门过年都要贴门神。
每年除夕,是孔府贴门神、对联的日子。一到这天,孔府各院的大小门、房屋的里外门,甚至包括府外的车栏、马号、东场、西仓等,都要换上新门神、新对联。这一环节有着严谨的规矩。孔府各门柱的春联联语以及门扇上张贴门神的种类,都有详细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孔府的门神很特别,画幅面积比寻常人家明显大一号。由于衍圣公享受一品待遇,孔府门神也大都为当朝一品官衔,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从形式看,孔府的门神分两种。武门神贴在孔府的前半区域,比如大门、二门、内宅门和外院的大门上。孔府内宅各房的里外门,则都是贴文门神,其中有“带子上朝”“当朝一品”“福禄寿喜”“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讲究。总体来说,孔府文武门神职责各有不同。武门神是用来驱邪避灾的,文门神是祈福纳祥的。
从手绘到木刻版画
孔府门神原来都是手绘的,相当耗费人力。明代时,改成木刻印版印制,即木刻版画,省事许多。
孔府作为高门大户,门神样式基本固定,所以有自刻的印版,每年自行印制、张贴。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岗位叫“门神户”,世代沿袭,孔府拨给他们十亩粮饭地,自种自吃,维持生计。每年需要贴门神时,孔府还会贴补给“门神户”一定的费用。“门神户”自明代设立,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孔府门神的印制过程较为复杂,在印制完墨线后,匠人们要套印彩色,细节部分还要经由人工敷色,才能更具质感。整个过程工艺精致,使得画像线条遒劲流畅,色彩艳丽浓重,对比强烈。全套流程走下来的门神叫做“细门神”,不进行人工敷色的叫“粗门神”。门神印制完后,沿外轮廓剪下形象,然后进行集中张贴。
从小年开始,孔府各院各房的大小门户,都要贴上门神。有小孩居住的房屋里,还要贴上“童言无忌”字条。所有的张贴工作,都必须在腊月二十九完成。
叠压重重贴门神
孔府贴门神有一个特点,就是旧门神不揭掉,每年将新门神直接覆盖在旧门神上面,年深日久,叠压重重。
居住在衍圣公府的孔子后裔,以“诗礼传家”为祖训,读书循礼,严格遵循旧制,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四季节日、婚丧嫁娶、生育子女、寿诞祭辰等,都有一套严格的“府规”制度,违犯了就要受到处罚。
这套严格的家规,是孔氏家族两千多年来得以世代延续的重要保障。孔府里的节日风俗也同样循规蹈矩,代代传承,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新门神要覆盖于旧门神之上,就是孔府严格循礼的表现。 (摘自1月24日《齐鲁晚报》 冬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