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朱莉娅·罗伯茨主演了恐怖爱情片《与敌共眠》(见左图,剧照)。影片中,她那有虐待狂倾向的丈夫最喜欢的交响乐作品,就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一再出现的标题为“葬礼的钟声,群魔乱舞”的第五乐章第二主题动机,不仅被作曲家杰里·戈德史密斯借用到自己的配乐里,还成为阴险残暴的男主人公的象征。
这一著名主题动机还曾以电子合成器的改编形态,出现在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史蒂文·金同名原著拍摄的电影《闪灵》的开端。伴随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森旋律,一辆孤零零的小汽车沿着一条显然无法回头的路,开进崇山峻岭之中……美国影人常会借用古典音乐素材来充实故事情节,丰富自己的镜头内涵。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开始从事歌舞片的音乐创作。1937年去世后,他的音乐剧和器乐作品就不断出现在电影中。1945年英国导演欧文·雷珀拍摄了传记片《蓝色狂想曲》,其中的音乐出自格什温创作于1924年的这首同名钢琴与乐队作品。
1971年的意大利名片《魂断威尼斯》(见右图,剧照)片头,一艘仿佛漂流于梦幻之海的航船,在一曲柔美得令人心碎的弦乐伴随下,似乎正驶向生命的终点。主人公、作曲家古斯塔夫·冯·阿森巴赫正孤独地坐在甲板上沉思。意大利名导演维斯康蒂在根据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中,使用了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非常缓慢的小柔板,这几乎是古典音乐在世界电影中最著名、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次运用。马勒创作第五交响曲的1901年,邂逅了出身艺术之家、风华正茂的姑娘阿尔玛并很快坠入爱河。
用描绘爱情的音乐描绘死亡——这种悬殊的对比似乎只有在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中才最有可能发生。影片《魂断威尼斯》主人公阿森巴赫从第一组镜头在船上出现,到最后死于霍乱流行的威尼斯的全部经过,影片中弥漫着死亡气息,不仅体现了音乐与画面结合时的贴切与吻合,而且体现了古典音乐因其深邃的思想内涵而拥有的巨大包容性。 (摘自1月30日《北京日报》 龙晓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