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相声、看晚会的人,大概率不会觉得陈印泉(见图)陌生。对陈印泉而言,相较于“废话文学鼻祖”,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相声演员。
陈印泉开始创作“废话文学”,是受到了一则新闻的启发。视频中,一位医院领导在给医生们开会时,使用了大量重复的、没有意义的语言。作为一名说了十几年相声的语言工作者,陈印泉的语言敏感性突然被激发了。
在陈印泉看来,“废话文学”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形式,“它是看破不说破、识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大家都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但是有一种朦胧感,是一种中庸之道”。想到这儿,之前一直在拍摄“碎嘴子”系列视频的陈印泉,开始转换了方向。
在第一条“废话文学”视频里,陈印泉扮演一个在饭桌上忆往昔的长辈,他一边挑着面条,一边说:“1998年那年,你想吧,1998年呀,我正上初中呢,你知道,你都,嘿,你都知道什么呀,我告诉你吧真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我跟你说,哎,真的,当年赶上了,咱们,你是,你知道吗,你算是,嘿,你啊……”视频一发出去就火了。
网友给他留言“我爸喝多了以后跟你一模一样”,有人在评论区里和朋友说“他这条视频信息含量太大了”,也有在生活中“深受其害”的人催他“你可赶紧吃吧”。这些热烈的反馈,给了陈印泉很大的信心。
他的一些爆款作品,几乎都是在灵光一现中完成了的。有一次,他和同事去海南出差,手里拿着杯子,突然有了灵感,对着镜头说:“你这个事呀,我不是不办,至于要怎么办呢……”
当然,陈印泉也意识到了这种拍摄模式的缺陷,“有时候发挥出来的效果就很好,有时候就差点意思,波动性比较大,时不时也会停更一段时间”。慢慢地,陈印泉总结出了“废话文学”的三种基本模式,让自己具备“什么话题都能说上一段”的能力。
在短视频平台上说“废话文学”的陈印泉,心里是憋着一股劲的。“咱不能搞那种低质量的东西,还是得有点思想在里面。”
他将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闹剧”,“有些人就是纯搞怪,或者哗众取宠,在那作践自己呢,虽然也能博大伙一乐,但是没什么营养”;第二个层次是噱头,像各类探豪宅、豪车的视频,以及一些有才艺的博主,都是通过噱头来吸引大家的关注,带大家开阔视野;第三个层次是幽默,“无论是记录日常生活的、拍工整精巧的段子的,还是说鸡汤的,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能让大家听到弦外之音,有一些能共情的东西,甚至带来一些感悟”。
陈印泉最想做的,就是在第三个层次里,找到“废话文学”和相声相结合的点。“相声”这门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是讽刺,而“废话文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讽刺的态度。在陈印泉看来,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好的喜剧演员都在用演正剧的方式演喜剧,“很认真地干一件大家都认为没有意义的事,就会出来一个巨大的喜剧效果”。
(摘自《新周刊》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