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芭比》照进现实,这回应该是贾玲(见图)的模样——并不是说《热辣滚烫》有多女性主义,而是说贾玲和芭比一样,正在亲手打破与自己紧紧捆绑的符号和标签。正如她所说,电影本身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学会爱自己的故事,减肥甚至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和杜乐莹合二为一
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贾玲”这个名字和她的形象,早已成为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根深蒂固的符号:一张富有喜感、亲和力且足够安全的脸。你知道她一登场就可以精准地扮演喜剧人的角色,也破例“允许”她和言承旭等一众男星组CP。
而贾玲的形象甚至没有任何代餐,这让她在各大综艺、晚会、喜剧片里游刃有余。没人知道,如果抛弃这个符号可能会损失什么,但这次贾玲决定要“瘦成一道闪电”了。这其中也有原作《百元之恋》的影响和激励等因素:
在201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中,被视为“中年loser”的女子试图通过拳击来直面生活的重击、渴望获得哪怕一次的胜利,尽管最后她并没有赢。
接受采访时贾玲说道:“(当时)这个故事的结尾触动了我。人生的常态就是输,但整个过程只要你问心无愧,只要你拼尽全力,我觉得就已经赢了。”
《热辣滚烫》中的杜乐莹,一个开局loser、通过拳击顺势减重、最后还找到人生意义的人,看起来简直是为贾玲量身定制的角色——也正因此,她想让“喜剧人贾玲”离戏中的自己远一点。
“创造这个角色,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一个人开始‘爱自己’的样子”。因为自己的形象过于讨喜、没有“loser”的沉重感,贾玲是先增重了三四十斤,达到观众看了都有点陌生的200斤状态,才开始讲杜乐莹的故事。
片中并未刻意堆砌一些取笑身材的包袱,故事也没有聚焦在减肥上。杜乐莹之所以健身减脂,是因为如果想参加拳击比赛,就必须达到规定的体重。最后她出场时的样子也并非干瘦,而是一身具有锻炼痕迹的腱子肉。
拍摄比赛中第二场的长镜头时,贾玲为了让画面能有足够的真实感,主动选择在现场与拳击冠军进行拳拳到肉的真打。只有在她轻描淡写的讲述中,你才能听到那个熟悉的幽默口吻:“我当时心想,如果我能扛得住打的话,就能拥有第二场长镜头;如果第二场镜头是真打的话,那我第一场就得是真打,这样观众才能觉得是真打;那我的第三场就(也)不能是假打,哈哈哈。”
这是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而贾玲的蜕变本身就与之构成了互文。她不仅抛弃了过往被视为标志性符号的脸、打破了属于自己的喜剧人形象,也在身体力行地告诉着我们“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这辈子只活一次)的意义,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成功的商业片女导演
平心而论,贾玲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热辣滚烫》的确还有许多进步空间。比如,如果前半段的戏剧冲突能够减弱,电影整体的观感想必会更好。
在电影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围绕贾玲作品的讨论,总是少不了针对贾玲本人的审视——不论《你好,李焕英》还是《热辣滚烫》,从“营销手段”“消费自己”到“是否讨巧”“全靠改编”,电影的官方主页下,类似的质疑都一直存在。
可是别忘记,贾玲拍的本来就是商业片。在春节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的电影中,并不乏“明星主演”“劲点爆点”等宣传字眼,而主创路演、路透剪辑、幕后花絮等形式,都是营销策略的一种,并不丢人,最后被观众认可,就是真理。
贾玲不是一个全能的优等生,她更像是一个特长生,善于从自己的真实经历中取材,用真诚的那一部分打动观众: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最初是一部试图弥补自己与母亲遗憾的作品,却意外创造了54亿元的票房成绩。她坦言,在拍电影时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不会有任何遗憾:“虽然当时很稚嫩,但是那时候的视野和眼界就这么多,我用的是百分百(的努力)。”
一部由新人导演拍出的亲情故事,曾创下女导演获得的最高票房纪录,还成功让大众开始关注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今,这一纪录已被格蕾塔的《芭比》刷新,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女导演拍出的故事,正在受到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前段时间,索尼影业买下了《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翻拍权,在大年初一又宣布购买《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这是它时隔9年再次全球发行的中国电影——当人们还在为贾玲的“体重与营销”喋喋不休时,她始终默默传播着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甚至开始致力于引发更广泛族群的共鸣。
而在风浪之下,这位看起来疲惫的“勇士”,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有网友发现,她在《热辣滚烫》中最后出场时穿着的白色背心上,还写着Li Huanying’s daughter(李焕英的女儿)的字样。
在《热辣滚烫》杀青的晚上,贾玲“一个人坐在床边,让月光照在自己的背上,光着膀子吃了5包巧克力威化,一共30块”。她的愿望一如既往地朴素:“电影里面有一个过去的我,也有一个新的我,希望她们俩你们都能喜欢。如果路演的时候见到我,有机会能不能上台抱抱我?虽然我现在抱起来可能会有点‘硬’,但我真的好想你们!” (摘自2月12日微信公众号“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