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叶锦添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本书精选了叶锦添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美人”“橱窗”“众生”“异境”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
我哥哥是一名摄影师,很早就自立门户,创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在家里,我是最小的,一直跟着他尝试的步伐,因为他解决了一个长久的问题,就是义无反顾地主动找寻自己的路。我渐渐开始产生对摄影的兴趣,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等候着某种情绪的酝酿与触发。我收集着可能收藏的一切,情绪偷偷隐藏其中。我很乐意于此,因为我不敢面对一切有可能的不顺畅,不能忍受自己遭到拒绝,而摄影可以使原本毫无关系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一个单方面的世界在我心中产生,我可以通过这张门票遨游天际,不会受到其他世界价值的干扰;可以在一个弱小的自我之中找到真理。我于绘画的探索以外,开始了另一场漫长的征战,从此,摄影与绘画成为自己通往创造的两扇闸门。
在当时的摄影世界之中,有一个同学跟我非常有默契,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每年才拍一两张照片,拍摄得十分缓慢,但是他每天拿着相机。后来我在纽约拍电影的时候,再次碰到他,他在美国一位著名摄影师门下工作,他能只用一盏灯,透过各种折射反光光源,制造出非常复杂的光谱体系,并都以8寸×10寸的底片完成。在他的影楼里,我觉得我必须回到属于我的地方,成为最好的摄影师。另外一个机会来自资深电影人卢玉莹,我接手了她当时还在执行的人物拍摄与写作,开始了我奔走于片场之间的隐形生活。那段时期,拍摄了周润发、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等演员的早期形象,开启了我不一样的摄影风格,慢慢形成了自己早期摄影的脉络。
经过了第一轮的探索,自己在香港仍然没有找到非常好的发展出路。那个时候,我对全世界充满好奇,于是自创了一套学习的方法,在充实自我的同时,不断观看各个国家的电影,听国际音乐,试图为自己打出一片天而做好准备。因此,我停不下来。
当自己处在苦于无法达成心愿的窘境之时,在一天早晨,看到了妈妈放在桌子上的二万多块现金,虽然无法让我畅游欧洲各国,却可以在最低限度,实现我的愿望,拉近了与那个文化丰厚的欧洲的神秘距离。
那时候,我在欧洲拍摄了无数照片,它们像倒影一样呈现我梦中的真实。白天参观各种珍奇的博物馆,晚上睡在火车站的过道,经历了从英语不太好而很少交流到开始可以主动跟陌生的路人交谈并成为朋友。这趟欧洲的生活经历与我的内在旅程,使自己可以更加专注眼前的事物,在陌生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自我影像——一个孤独游离的灵魂,寻找一个永不存在的故地。即便走遍千山万水,现实的景象都差不多,只是一场真实的梦幻。但在摄影的世界里,自己看到了这辈子都不曾离开的邂逅,如今看来,这些影像已经超越时间,不断循环地谱写着我未来时间的内容。好像我只站在原地不动,就能飞越世界的不同维度;时间的隔离空间,也被一一打开,在重复着循环的曼陀罗。
我曾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且无目的的拍照时期,拿着一台小相机,每天都在不断地拍摄周围发生的事情。不讲求构图,只讲求直接感觉。当时的心态是跳出了摄影,只把它当成日常记录生活的方式。这种不间断的拍摄,使我的摄影策展人马克·霍本认为我是一个无法停止拍摄的人。这期间,自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拍摄风格。当第一次要为我做展览时,数万张照片摆在他面前,他细细地分类,挑出不同风格的照片。最终,挑选出某种特定的照片,它们一直吸引着我们,呈现出我一直主张的时间理论的某种状态,即影像与时间的关系、内在与外在的影像所隐藏的细腻情感。
2007年,我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场个人艺术展,展品包括我的某些重要摄影作品。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拥有这么多年的摄影经验,自己是否能成为独立的艺术摄影家。我与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共同选择了一些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展示出既在现实里又在现实外的角度——寂静幻象,追求高于现实的存在世界,并试图深入内在的维度去了解时间,犹如在雕刻时光。
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是时间消失之点。在观看一张新照片时,每个人都需要动用所有的记忆与经历,重新阅读所拥有的时间的遗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领会眼前这个影像的意义。摄影师在进行中开创时间,而不是记录即时逝去的所有;而摄影则有如在一场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中,深深地体会着看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