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选载之一

姚广孝与太庙的奇缘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20日

贾福林编著 北京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中轴线是北京的文化之脉,浓缩了北京最珍贵、最深厚的历史人文。太庙是紫禁城外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中轴线申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书通过太庙的肇建时代背景、建筑内涵、建筑格局和建筑样式、太庙文化内涵与中轴线、太庙文化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全面阐述太庙和中轴线的关系及其在中轴线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一代高僧和智者,姚广孝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主持兴建北京城,他还主持监修了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永乐大典》,监造了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永乐大钟。

  姚广孝不仅主持兴建了明代的北京城,而且对朱棣格外关注的太庙的建设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巧解太庙至古尊

  姚广孝精心设计的新北京城,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周礼·考工记》所言“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北京社稷坛为正方形祭坛,象征国土辽阔。社稷坛由五色土堆积而成,东面为青土,南面为红土,西面为白土,北面为黑土,中间为黄土。五色土象征天下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东方尊太昊,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顼,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故宫午门东侧的阙左门之外,就是太庙。

  在姚广孝的辅佐下,明成祖在北京建造的宫殿,其规制不仅和南京的相同,而且更加讲究。北京太庙与北京紫禁城同时修建完工。《明史》中载:“成祖迁都,建庙如南京制。”《明会典》中亦载有:“永乐中,定都北京,建庙一如南京之制。”因此,北京太庙的形制与南京太庙相同,建在皇宫的左前方,亦即前为正殿,后为寝殿,殿翼有两庑。寝殿九间,间一室,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制。前面正殿两旁的配殿如同展开的翅膀。后面的寝殿面阔九间,通透为一个大房间。神主都面向南方,备有香几、拜席等器物。

  姚广孝和紫禁城外朝的太庙有着独特的关联。朱棣在姚广孝帮助谋划的“靖难之役”中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权而登极称帝,但终归心中怵惕,坊间也有说他“篡位”的议论。为了显示自己的名正言顺,他特别注重太庙的修建。因为,列祖列宗的祭祀权,是皇位继承人独享的权力,通过在太庙祭祀太祖和远祖,他可在皇族和朝廷中树立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因此,姚广孝在兴建北京太庙时,通过各种方法维护了朱棣的正统地位。

  配享尊荣实名归

  由于在朱棣走向皇位的过程中深谋远虑、设计规划北京城、编修《永乐大典》等卓越的贡献,姚广孝在生前、身后受到了皇帝加封的许多殊荣。

  朱棣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朱棣曾高度评价姚广孝:“广孝器宇恢宏,性怀冲澹。初学佛,名道衍,潜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旁通儒术,至诸子百家靡不贯穿,故其文章闳丽,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世。虽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为不及也……”

  永乐十六年(1418)姚广孝去世后,被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姚广孝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故”,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成祖庙廷。在明太祖、成祖两朝配享太庙者,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姚广孝是实至名归。

  太庙配享得复失

  “功臣配享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授予臣子的一种特殊的荣誉,一般只有战功卓越的开国元勋和将领死后,其牌位才能被放到太庙里,和皇上的列祖列宗一块儿,享受后世皇帝的供奉。中国古代就讲究“盖棺论定”。按照常规,一位在一个朝代贡献巨大、地位显赫的人物去世后被皇帝批准配享太庙,既是他坚如磐石的荣耀,也是他的后代无上的荣耀。但是,姚广孝的荣耀却没有坚如磐石——竟然被剥夺配享的资格,牌位被迁出太庙。这在太庙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重大变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嘉靖九年(1530),内阁首辅大臣李时、张璁等人上书嘉靖皇帝,提议将姚广孝的牌位从太庙移到佛教名寺大兴隆寺。嘉靖皇帝认为姚广孝虽然帮助朱棣夺取江山,但已经得享太庙百年,且一个和尚位居太庙确实不伦不类,所以下旨把姚广孝的牌位移到大兴隆寺去了,由朝廷官员祭拜。明清太庙功臣配享制度中,姚广孝也成为第一位先入后出的配享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