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起步之年、出发之时。在此期间,作为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成员之一、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周恩来面对“赶考”中的诸多重大命题给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答案。
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动身从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在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时刻,周恩来与毛泽东留下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应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轻松的对话中,蕴含着两位革命老战友对建设新中国的深谋远虑和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沉甸甸思考。
周恩来在应答中,很默契地引用了“考试”的概念,表明对毛泽东“进京赶考”这一生动形象比喻的高度认同。
周恩来在应答中,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高度自信。“应当”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决心,“都能考试及格”意味着在治国理政、自身建设等方面都能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周恩来在应答中,还十分慎重地提醒“不要退回来”,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正如他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即将夺取全国的胜利”“但是我们不能因胜利而骄傲起来”“夺取全国胜利才走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很多很艰苦困难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一番推心置腹的劝导
1949年3月,工商界代表人物、几十年远离官场的黄炎培来到北平。10月11日晚,周恩来前往黄炎培家中拜访,诚恳提出邀请其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固执地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恳切地说:
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
这一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黄炎培很受触动,态度也开始松动,当即表示再考虑考虑。
周恩来深知,黄炎培不迷恋官场,不贪图高官厚禄,对蒋介石的恐吓、拉拢不为所动,一心致力于创办职业教育学校。“不同于旧社会做官”,这句看似平常的解释,蕴含着对黄炎培高风亮节、人生操守的赞扬。
“现在是人民的政府”,周恩来用一句话道出新政府的本质属性,道出与“旧社会”的根本区别。他曾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一切都必须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离开了人民什么都做不成”。
“不是做官,是做事”,这是重槌击鼓的着力点所在。周恩来所说的“做官”,与黄炎培所熟知的旧式官僚情形是一致的,这是周恩来所憎恶的。“做事”就是勤勉履职,依靠丰厚的学识、智慧、名望等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奉献于民,造福于民。这是周恩来劝导黄炎培、为其指点迷津的核心要义,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
一席语重心长的告诫
1949年11月21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东会议室召集政务院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并讲话。此时,政务院工作人员只有95人,主要是秘书、警卫和行政人员。为抓好政风建设,整肃“赶考”纪律,周恩来给他们上了第一课。
周恩来特别强调:“不要只做‘循吏’。”新中国刚刚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在革命秩序里创造新的社会”,“要改革,要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发现和接触新事物,勤劳加智慧,富有创造性地把革命工作做好”,消除歇脚、守摊子思想,激发起“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雄心壮志。
“要打破往日的‘黄圈圈’”。“黄圈圈”就是个“与民隔绝又统治人民的禁城”。“黄圈圈”里“穿黄马褂的人”都高高在上,漠视民情。周恩来明确指出,“现在解放了,我们在中南海工作”,要走出皇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及时把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指示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传达下去,把初建的国家建设好”。
要“当真正的人民公仆”。在这里,周恩来对新政府的工作人员给出了清晰的定位,并要求名副其实,不打折扣,号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份言简意赅的守则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作出了六条规定,即“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平列”。
为贯彻全会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亲笔手书了《党员守则》:
不送礼,不拜寿,不迎送,不搞堂会,不坐轿,少宴会。
这份守则文字简洁,言简意赅,与中共中央规定的六条,总体上保持一致,对“送礼、拜寿”作了明确约束,将“少敬酒”升格为“少宴会”。涉及个人崇拜的内容,没有照搬照套,而是将相关条款改为对“迎送、堂会、坐轿”的限制,便于执行与接受监督。
周恩来制订的《党员守则》“五不一少”,条目不多,涉及的问题基本都是平常小事、生活细节。但是,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平常小事、生活细节,最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损害党的形象。周恩来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坚持以身作则,把“不许请客送礼”纳入家规,退回家乡人民赠送的土特产,下基层轻车简从、拒绝迎送,“人民总理”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则开宗明义的公告
1949年12月30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第13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政务院公告》,并于第二天,也就是旧年的最后一天公开对外发布。具体内容是:
兹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元旦和春节,除放假外,一律不许宴客、收送礼物,并不相互拜年。
公告文字简短,实实在在,仅有39个字,开宗明义,显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清新务实的文风,表明了周恩来对于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传统美德的高度关注。
1950年的元旦、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迎来的两个具有传统意义的重大节日。元旦、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致问候,无可非议。但也有一种传统陋习在旧时官场盛行,如“进贡”朝廷,“打点”官吏,大肆挥霍。政务院在周恩来的悉心指导下,在新年将至的节骨眼上发出公告,意在倡导新风,破除陋习,防患于未然,达到警惕沉渣泛起的效果。
政务院发布的第一份正风肃纪的文件,抓住了关键,不难看出政务院领导集体,尤其是周恩来从严治吏的良苦用心。此后,当他发现一些部门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的问题时,立即指示发出通令,对“浪费国家财力,破坏国家财经纪律”的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并责令纠正。
政务院公告强调“一律不许”,措辞严厉,表达了拒腐防变、保持艰苦朴素本色的决心和态度。周恩来曾十分严肃地提醒:“长期革命斗争中的艰苦朴素作风渐渐看不到了,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危险的事情之一。”
(摘自《党史博览》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