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参加完慕尼黑安全会议,紧接着到访西班牙,后续还将访问法国,中国外长的欧洲行程紧凑密集。这是开年以来王毅又一次重要外访。
西方危机感更强
2月16日,王毅现身德国慕尼黑,开启为期6天的欧洲之旅。首个重磅行程是出席16日至18日举行的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
在两场热战与危机外溢的灰暗“布景”下,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战略与安全政策论坛,本届慕安会受到外界高度关注。据悉,今年有50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百余位部长与会。
“双输”是今年慕安会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也被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视为今年慕安会的“非正式座右铭”。“与以往相比,今年慕安会的最大不同是西方显露出实实在在的更强的危机感,今年会场内外都笼罩着浓重的阴影。”此次与会的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这样形容他的现场感受。
崔洪建表示,西方危机感不仅来自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更来自内部政治安全的变数。“对欧美来说,今年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无论是欧洲选举还是美国大选,都有可能对业已形成的安全政策、安全关系产生巨大冲击。”
面对“双输”困境,本届慕安会是否求得了“共赢”良方?崔洪建直言:“从会议讨论结果来看,形式大于内容。”
对于如何走出困境,今年慕安会报告强调“做大蛋糕”,但又主张强化“跨大西洋伙伴”的国防投资,并有选择地与所谓“志同道合国家”追求互利,凸显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思维惯性。
中国做稳定担当
与西方担忧、焦虑情绪相对照的是,在本届慕安会上,中国声音显得铿锵有力,为当今世界悲观氛围带来“一线希望”。
2月17日,王毅在“中国专场”活动上发表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演讲(见图)。围绕“稳定”这一关键词,王毅提出中国愿做推动大国合作、应对热点问题、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
据崔洪建观察,近年来,中国在慕安会连续保持存在感和能见度。今年中方参会阵容也很可观,既有政府代表团,也有规模空前的学者队伍。
在崔洪建看来,中方积极与会,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释放了三个重要信号。其一,表明中方对与西方对话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的对话持积极态度。其二,表明中国愿意为地区和全球安全作贡献、发挥更大作用,且一直朝着这一目标与方向努力。其三,表明中国言行合一,践行历来的政策主张。
纵观王毅在慕安会期间的外交活动,可谓妥妥的“稳定力量”担当。3天时间,王毅展开“旋风式”外交,密集会晤多国政要,包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德国总理朔尔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以及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外长。
在推动大国合作方面,王毅与布林肯会晤备受瞩目。舆论分析认为,中美关系目前止跌企稳,但今年将面对美国大选等重大考验,中美外长在慕尼黑相互交底,有助于避免再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冲击双边关系,同时也能把今年双边高层互访、定期对话提上议程。
合作是中欧关系主流
结束慕安会一程,王毅的行程表上还有西班牙、法国两站。2月18日,王毅在科尔多瓦同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举行会谈。这是中国外长时隔近6年再次访西,此访也正值中西关系开启新的50年之际。
王毅访法则是今年中法首场重要访问。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双方对此都高度重视。
为何选择访问西、法两国?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指出,这与两国“身份”以及与中国关系恰逢特殊时机等因素有关。
西班牙是南欧重要国家也是老牌欧洲国家,具有重要国际和地区影响力。近年来中西保持友好关系,去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实现任内首次访华。法国具有多重重要“身份”,包括欧盟重要国家、“法德轴心”、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今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国等。“与西、法两国加强高层互访体现出中国重视与欧洲、欧盟以及次区域等各层次关系,着眼全方位合作。”丁纯说。
展望今年中欧关系前景,丁纯认为,企稳与合作将是主流和基调。“今年,欧洲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王毅在出席慕安会以及与欧洲多国政要会见时释放加强合作的明确信息。”特别是对欧洲来说,更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欧洲正面临内忧外患——内部经济复苏乏力,外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持续,美国大选又将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内外压力之下,欧洲有较强动力与中国合作。 (摘自2月20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