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福林编著 北京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太庙大殿(享殿)为中国最高等级的古代建筑
“焚宫殿”
明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居庸关,十六日攻克昌平,十七日围攻京城,十八日攻克外城,十九日攻入内城,明朝的崇祯皇帝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当天李自成进入承天门(即天安门),穿过午门,登皇极殿(即太和殿),随后在武英殿处理政事。四月,李自成率军征讨吴三桂兵败,退回北京,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三十日焚宫殿,退出北京。
以上是李自成攻入京城、紫禁城,称帝到败于吴三桂请来的清军,最后退出北京的简要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是三十日“焚宫殿”。李自成的起义军逃走时焚烧了紫禁城,史书有着详细的记载。但是,和紫禁城紧邻的太庙是否也在这一天被焚毁,现有史料上没有任何确切的记载,只是后世有太庙被焚毁的传闻。
这种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时新王朝必然要烧毁前朝宫殿和太庙及其祖陵,以灭绝龙脉王气的铁律,作为明朝正统统治象征的太庙,肯定是起义军焚烧的对象。早在崇祯八年(1635),起义军就烧毁了凤阳皇陵,攻克昌平以后,起义军又焚烧了天寿山部分明代皇陵。所以,对腐朽的明王朝怀有深仇大恨的起义军,在迫不得已逃离北京的时候,先放火焚烧紫禁城的宫室,如果时间允许,一定会放火焚烧太庙。
遭火未毁乃万幸
那么,太庙是否真的被败走的李自成起义军烧毁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史书上明确的记载是“焚宫殿”,范围所指仅限于“宫殿”,并未提及太庙。就太庙的重要地位来看,如果它真的被焚毁,史书绝不会遗漏而不予记载。据清代李天根(云墟散人)所著南明史书《爝火录》记载,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下午,贼(即李自成)命运草入宫城,塞诸殿门。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三十日“李自成先走……出宫时,用大炮打入诸殿。又令诸贼各寓皆放火。日晡,火发,狂焰交奋……门楼既崩,城门之下皆火……日夕,各草场火起,光耀如同白昼,喊声、炮声彻夜不绝”。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李自成放火烧了明皇宫和北京九门,然后落荒而逃,丝毫没有提到太庙。所以,根据“焚宫殿”三字断定太庙被李自成烧毁,并非历史事实,因而不能成立。
第二,从其他的历史记载还可以看出,明末皇宫劫后之余,唯太庙和武英殿保存完好。同年五月初,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军抵北京,进朝阳门,临武英殿处理政事。六月中,多尔衮及诸王、贝勒、大臣开会,决定建都北京。九月中,建堂子于御河桥东,路南,顺治皇帝由盛京抵京。九月末,供奉太祖、太宗神主于太庙。从六月中多尔衮决定建都北京,到九月末顺治皇帝福临“奉太祖太宗……神主于太庙”仅三个多月,顺治皇帝来到北京也不足半月,如果太庙被焚毁,岂能供奉神主?如果是重建的话,绝不可能这样快。再说,史书记载了九月“己亥,建堂子”,建太庙比建堂子要重要得多,如果建了太庙,史书上无论如何都会记载的。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太庙根本就没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焚毁。因而,清朝才能轻易地占据明朝先帝享受香火的地方,顺治皇帝在从东北到达北京后不足半月,就毫无愧色地把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牌位摆进了太庙。
两条旁证
太庙没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焚毁还有两条旁证。
一是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事务繁多,百废待兴,出于统治的需要,肯定要复建或修复焚毁的宫殿。例如,《清史稿》中记载,顺治二年(1645)五月,即顺治皇帝进京八个月后,“乾清宫成,复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可是,一直到顺治五年(1648)六月“癸亥”,才“太庙成”。
请注意:这是在使用了明朝的太庙近四年后,清朝才将太庙逐步修复而成。这也完全可以说明顺治元年(1644)太庙没有被大火焚烧,而是基本完好,所以清朝才能实施“拿来主义”。与之相反的是,由于皇极殿(即太和殿)被李自成烧毁,十月初顺治皇帝只好在皇极门(即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北京。
二是太庙大殿六十八根十几米高、一米多粗的大柱,全部不施油饰,故木材的纹理质地清晰可见,均为金丝楠木无疑。所有大柱表面因年代久远造成的风化程度一致,均为明代的遗物,这是许多古代建筑专家共同的结论。因为,如此巨大的金丝楠木,在明代就已经砍伐殆尽,到了清初,几近没有了。所以清朝重修太和殿时,还得从东北老家运来红松顶替,根本没有那么多金丝楠木大柱用来修缮太庙。这是一条重要的证据。所以,精美的太庙没有被明末的战火焚毁,而是留给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