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艺的天真书”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23日

《欧洲无聊日记》 [日]伊丹十三著 张秋明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1月出版

  被誉为“长着13副面孔的奇男子”的伊丹十三,是日本文艺界的一位“异人”,演员、设计师、插画家、广告人、随笔作家、导演……名副其实的斜杠通才,品味一流、文风洒脱、吐槽犀利。本书既是他旅居欧洲的奇趣见闻录,也是一本拓展眼界的生活方式指南。

  

  

  《欧洲无聊日记》这么一本书名颇具魅力,同时带些挑衅意味的书,1965年3月作为“Pocket文春”新知丛书中的一册问世。伊丹十三当时刚31岁。书里收录的文章最初发表在杂志上,杂志编辑山口瞳给它们起了标题。作者署名是“伊丹一三”,过了一段时间,又改成了“十三”。本尊的理由是:“只是想把减号(一)改成加号(十)而已。”书里的插图和封面画都出自伊丹十三亲笔。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伊丹十三,1933年生于京都。父亲是电影导演、编剧、作家伊丹万作——这是艺名,本名是池内义丰。

  伊丹十三读京都师范附属小学四年级时,也就是二战末期的1944年,服从安排和一批优秀儿童一起接受英才教育。当时,因为与英美开战,英语被视为敌人的语言而被教育方针制定者排斥,但在英才教育中却被视为重点。也许是受了这套教育,伊丹十三的外语很拿手。这为他后来进军好莱坞打下了基础。

  在大映不到两年时间,伊丹只当过一次男主角,演了几次配角,之后他离开了那里,去了欧洲,参加本书中写到的那些惊险连连的试镜(见图)。其间英语帮上了大忙,他出演了1963年的《北京55日》、1965年的《吉姆爷》。和大明星们做同事,但遗憾的是没留下什么能载入影史的作品,在这个层面上说,伊丹原本定下了出演安德烈·马尔罗原著、大卫·里恩导演的《人的价值》,但企划遭遇流产,真是一大憾事。

  《欧洲无聊日记》便是他在国际演艺岁月间写下的。

  伊丹十三1946年进入京都一中学习,之后又转入三中。京都三中在新学制下与山城高中合并,伊丹也便成了这所联合中学的学生。常年卧病在床的伊丹万作在那一年去世了。

  1950年,伊丹十三去了父亲的故乡松山,转入松山东高中。在松山东高参加文艺部活动时,他和大江健三郎熟络了。1952年又转学去了松山南高,1954年毕业的时候已经满20岁了。当上演员之前,他靠做商业设计和图案设计生活。他自称那是他的“流放”岁月,但我却觉得,恰是松山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伊丹。

  松山时代,伊丹交了不少朋友,了解了音乐的魅力,之后还学会了拉小提琴和弹吉他,这都是那段岁月的恩赐。但松山最大的恩赐是“无聊”。“无聊”如火烤,如针刺,如芒在背——“盛夏时分,时间几乎停滞。大概船行至一年的正当中,已然前进不得也无路可退了。我当时想。后来我发现,人的一生中也有这样的盛夏时期”。

  伊丹十三还在书里频频强调,自己空空如也,不过是一个空无一物的容器。如此自虐自贬的姿态背后,是他较真儿的性格。

  《欧洲无聊日记》,是通往那份“无聊”的旅程,用摆脱无聊的轻捷灵巧编织而成的杰作。才华必然经历的无聊原点,在这本书里完美地投射了出来,那就是在松山的17岁那年,闪着光的无聊的1951年。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活得如同17岁。

  这本书是一部“文艺的天真书”,也是充满了自夸和杂学知识的自我告白,更是持续撩动战后青年的心、给众人以勇气的优秀青春文学。《欧洲无聊日记》才是伊丹十三的代表作!     ([日]关川夏央文 王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