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灯调》,作家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五妹向家莹自己办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剩下的姐妹四人中,只有她一个人在体制外。别看小五妹不拿国家工资,却数她最财大气粗。她办了游乐园,开了酒店,人称美女老板。她把在市里三居室的房子留给父母住,自己另外买了别墅。她几乎每天都到服装店走一道,经常往家里买新衣服。她买的衣服,不少拿回家就放下,连一次都没穿过。但她还是要买,买衣服似乎成了习惯。偶尔回家没带盛新衣服的手提袋,连她的女儿都不习惯了,女儿问:妈妈今天回来怎么没带包包儿呢?
向家莹也不赞成二姐再去农村任职。二姐从辛平村回城后,她为二姐高兴,自己也顿感轻松。听二姐说又要到更远更贫困的高远村去,她又压力陡增。二姐在家的时候,照顾父母的责任主要由二姐承担,父母有什么事都是跟二姐说。二姐一不在家呢,三姐、四姐都指望不上,她的工作是自己管自己,自由度比较高,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就得由她承担下来。因此,她甚至对二姐有些意见,有些噘嘴,觉得二姐的表现有点儿过于大公无私。
她们的父亲白白胖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的样子。父亲爱看报纸,爱看电视里的《新闻联播》《今日环球》和《海峡两岸》等。五姑娘给父亲在家里安装了卡拉OK机,父亲高兴了,就拿起麦克风唱上一曲两曲。一曲《昨夜星辰》或《篱笆墙的影子》唱得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说是年过八旬,别人猜他的岁数,至少要给他减去十岁。父亲先是在人民公社的粮站当会计,人民公社取消后,接着在镇上的粮站当会计,一直干到退休。父亲的遗憾,是一辈子没能生一个儿子。有了第一个女儿后,他估计第二个该生儿子了。第二个又是女儿,他就有些失望。从对二女儿的失望开始,他一路失望下去,一直失望到第五个女儿的出生。他在粮站得了好多张奖状,得了也就得了,从来不拿回家炫耀。他得了奖品暖水瓶,也不往家里拿,宁可放在办公室里让大家公用。他对女儿们不冷不热,似乎对每一个女儿都保持着父女间的距离。在具体的事情上,他对女儿们的要求却十分严格,能听到他对某个女儿的批评,极少听到对某个女儿的表扬。就在那次春节期间的家宴上,当妹妹和妹夫们都在为二姐所取得的荣誉祝贺时,父亲却泼冷水似的对向家明说:你不要骄傲,不要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头上。都是党把你教育得好,自己没什么可骄傲的。向家明赶紧说:对对,爸爸说得对。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最明确表示支持向家明去高远村的,是她的母亲。母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入党的老党员,她的党龄比向家明的年龄都要长。母亲入党后,乡里想让她去乡政府当妇联主任,她知道自己不识字,怕误事,就没去,一直跟着丈夫当家属、带孩子。大概因为二女儿一出生就受到丈夫冷遇,她对二女儿格外疼爱,比如二女儿在喝鸡汤时不愿放盐,爱喝原汁原味的淡汤,那么,在鸡汤熬好后,母亲就先给二女儿盛出一碗,然后才往鸡汤里放盐。再比如,二女儿爱吃炼猪油炼出的油嗞啦,每次把油嗞啦炼得又香又焦,她都会单独给二女儿留一份。星有万颗,只有一颗最明。花有千朵,只有一朵最爱。哪个当父母的不想承认都不行,在多个孩子当中,总是心疼其中的一个孩子多一些。由于疼爱,母亲对二女儿还格外信任,不管她做什么,她都相信二女儿肯定有二女儿的道理。
在向家明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孩子在放学路上拦在她前面,不让她过,向家明就把那个男孩子打了一顿。母亲听说后不但没有批评向家明,还给她撑腰,夸她打得好,做得对。
对于向家明要去高远村当第一书记,母亲对女儿们和女婿们说:我和你们的爸爸都吃得好,睡得好,身体没什么大毛病,自己完全可以照顾自己,你们不用为我们多操心。你们的爸爸比我的身体还好,说不定他比我活的岁数还大呢。你们各自干好各自的工作,管好各自的家庭,就算对我们最大的孝敬。你们二姐要去贫苦的村子帮人家脱贫,这是积功又积德的好事,我支持她,你们都要支持她。电视里天天说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能光挂在嘴上,还要挂在心上,不能光当话说,还要当事做。啥是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在老百姓需要你的时候,你去为老百姓做事情嘛。我是老了,不中用了。要是老天爷给我减掉十岁,我就陪家明一块儿去,家明在外面忙工作,我起码可以在屋里给她做点热乎饭吃。你们都知道,你们姥姥家也在农村,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的事儿我都懂。家明给我讲了高远村一户贫苦人家的情况,边讲边掉泪,我听了也掉了泪。
啥情况呢,一家有一个小女孩儿,今年才六岁。小女孩儿的妈妈嫌家里穷,生下她就跑掉了。小女孩儿的爸爸偷了人家的东西,被判了刑。小女孩儿家里有卧病在床的奶奶,还有九十多岁的太奶奶,全靠小女孩儿给她们做饭吃。你们也都是有孩子的人,你们想想,那个小女孩儿有多可怜!母亲这样说着,眼圈儿又红了。她自己眼圈儿红了,自己看不到,却看着向家明说:你们看,家明的眼圈儿又红了。不说了,不说了。母亲长叹了一口气,说:天底下啥时候都有受苦人,日子好过的人,不能忘了受苦人哪!
第三章
向家明一到高远村上任,就想尽快上马脱贫项目。根据人们共知的脱贫工作经验,要脱贫就得上项目,上了项目,才会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给村民分钱,提高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项目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家庭经济项目,另一种是集体经济项目。家庭经济项目不外乎种植和养殖,集体经济项目当然是村办企业。向家明上家所任职的辛平村之所以顺利实现了脱贫,就得益于这两种项目。打个比方,好比要吃鸡蛋就得养鸡,要吃猪肉就得喂猪,上项目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
要想富,得种树。向家明急于上的第一个项目,是让高远村的一些村民种核桃树。她在辛平村时,村里办的企业有一个砂石建筑材料厂,还有一个酿酒厂,家庭经济项目就多了,养殖方面可以养猪牛羊、鸡鸭兔,还可以养鱼;种植方面可以种庄稼、果树、蔬菜等。辛平村的部分村民就曾栽过核桃树,但栽上六年了,一直没有结果儿。村民们认为,当地的土质不适合种核桃,种也是白种。 (选载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