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新地标经开区文化活动中心
近日,江苏省各设区市2月份公布2023年经济数据,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6亿元、增长6.8%,成为江苏省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的第五座“万亿之城”。
宁苏锡常通五市以沪宁线为轴,以长江为依托,在长三角北翼形成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万亿城市群”。
12年连创5座万亿之城
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是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地位、发展能级的重要标志,是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的重要动力。”无锡市领导在该市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时,用“三个重要”概括万亿GDP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具体到发展阶段上,城市GDP破万亿,比较优势由传统要素、区位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产业体系迈向现代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发展重点。
从人均指标看,江苏省万亿城市中苏锡常三市人均GDP在2.6万美元以上,高的近2.9万美元,已接近韩国、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晋级万亿之城,不但实现了“市强”,还达到了“民富”;不仅是实力担当,还是价值认同。为此,江苏省众多城市厉兵秣马、迎难而上,全省万亿之城从“芳华”初绽到“繁花”满眼,仅历时12年。
2011年,苏州经济增长12%,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是当时全国7座万亿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5年之后的2016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10450亿元。南京成为江苏省第二个万亿城市。
进入“十三五”,江苏多个城市迈向“万亿之路”。无锡 2017年创成万亿城市,如今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万亿之城。南通面向上海、面朝大海,“十三五”期间GDP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于2020年破万亿。
“从2013年谋划新能源产业,到2023年创成新能源之都,十年的寂寞苦旅,我们最终迎来爆发。”常州市领导感慨,作为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常州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
工业是“硬脊梁”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认为,江苏城市创下一个个“全国之最”的背后,是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打开经济在量上的扩张通道,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巨大增长动能得以释放。
常州迈上万亿之路,靠的是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认为,常州过去靠实业崛起、靠产业突围,也必须依靠产业走向未来。
“工业是一座城市的‘硬脊梁’,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必然一步步推动无锡经济走出困局、走向振兴。”在无锡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无锡市领导给企业家们打气鼓劲。到2023年,无锡创造了25454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和15456亿元的GDP。
制造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城市强。2023年,苏州实现工业总产值4.4万亿元。强大的制造业为苏州集聚了1300多万常住人口,推动苏州建成江苏省第二个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强,源于县域经济强。苏锡常通早已实现“千亿县”全覆盖,昆山、江阴已达五千亿级。
在江苏,万亿城市、县城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互为支撑。2013年以来,苏州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建设48个建制镇,其中19个产业人口更集中的小城镇升级为“县域副中心”。孙志高认为,完备城镇体系有力支撑了江苏万亿城市的产业空间。
扛起“大梁中的大梁”
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江苏省万亿城市强强联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江苏经济的引领和支撑力量。
统计显示,2023年江苏5座万亿城市GDP总量79460.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2%,十分接近东部其他沿海经济省份的GDP总量。国家鼓励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勇挑大梁”,万亿城市群则挑起“大梁中的大梁”。
在江苏万亿城市群外围,徐州、扬州、盐城等也正蓄势待发冲万亿。在城市“万亿之路”上,江苏体现了均衡性、排浪式特点,这跟中西部一些“万亿省城”一家独大有很大不同。
从本质上说,江苏苏锡常通等城市都是接受上海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而发展起来的,为何没有出现其他中心城市或城市群背后的发展断层?
“这要从江苏实业报国、工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寻找答案。”孙志高认为,从百年前的民族工商业,改革开放后的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到后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新经济,江苏一步没有落下,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但有基础、有能力接受世界和上海抛来的“产业绣球”,而且勇敢地走上国际竞争前台。
江苏形成通江达海的“万亿之城连绵带”,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这给了江苏高位突破的强大战略支撑。江苏万亿城市群科技、人才、产业优势集中,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摘自2月18日《新华日报》 顾巍钟 陈立民 徐超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