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张西曼与田汉、阳翰笙、常任侠等合影,后排左七穿西装者为张西曼,后排左八为田汉
张西曼翻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有观点认为:《俄国共产党党纲》中译本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早推出中译本
张西曼(1895-1949),又名百禄,笔名希曼、煌言,湖南长沙人。13岁时,经同乡宋教仁、谭人凤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反封建帝制和北洋军阀的斗争;翌年,就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11年初,为避清廷迫害,赴海参崴转入俄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攻读政治经济学;武昌起义爆发后,按照同盟会的要求,在中俄边境协助招募骑兵,冒险说服胡匪首领刘玉双率部南下,改编为骑兵团,助力辛亥革命。张西曼的《历史回忆》一书(济南济东印书社于1949年出版)提及:
我在海参崴的活动中时常被几个思想前进的俄国朋友邀往山林中打猎,或是到海边游泳,钓鱼,就借野餐休憩的时候偷看“禁书”,彼此纵谈中俄两国的革命理想和事迹,因之马克思、孙逸仙、列宁、普列汉诺夫等大师名字不绝于耳口。
留俄期间,他两次利用暑假去彼得堡、莫斯科等地考察,与俄国革命党人屡有交往,“感到他们的学识渊博,眼光远大,和热诚毅力的惊人”。于是,他开始学习马列著作,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萌生“中俄革命互助”的想法。
1914年夏,张西曼回国,抵达哈尔滨,曾任滨江道尹公署通事(翻译)等职,在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17年夏,参与筹建东华学校(哈尔滨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18年冬,张西曼重返海参崴,搜集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资料。翌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这部重要文献体现了苏俄初期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中具有瞩目的地位。张西曼很快从媒体上看到,他认真研读后感悟颇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尚在俄国的张西曼分别致函孙中山和蔡元培等,叙述自己深入考察的思想收获,主张发起创建社会主义研究会;7月,应邀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不久,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他联合李大钊、陈独秀等秘密建立社会主义研究会,以“接受十月革命的组织方法和经验”。
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张西曼积极建言献策。他后来为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一年一版的流传速度
中共一大后,中共中央局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上筹建第一个人民出版社,张西曼翻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随即被列入出版计划。
人民出版社的《俄国共产党党纲》初版,准确出版日期为1922年1月;译者未署张西曼本名,而是使用笔名“希曼”。
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负责人民出版社工作,把社址设在寓所即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即中共二大会址),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一文说:“‘人民出版社’由我主持,并兼编辑、校对和发行工作,社址实际在上海,因为是秘密出版的,所以把社址填写为‘广州昌兴马路’。”因而,张西曼翻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虽封面有“广州人民出版社印行”字样,版权页也注明出版者是“广州昌兴新街人民出版社”,但真正出版地为上海。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沪召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九个决议案。中共第一部党章的制定,张西曼翻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提供了参考材料;而且,中共二大部分文件中相关的资料和表述与《俄国共产党党纲》中译本也有联系。
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张西曼翻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以一年一版速度广为流传,共推出六版,这与他的“民十六绝版”之语相符。该书颇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欢迎,累计印行了数万册。
抗战时期,张西曼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在重庆创办进步杂志《民主与科学》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并成为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1949年3月,张西曼抵达北平,积极参与筹备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7月10日,在北平病逝,年仅54岁。周恩来亲笔题写墓碑。 (摘自《世纪》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