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濂在巴西贝伦港上岸后,演示他在海上漂流时的情景

美国海军方面向潘濂(中)了解海上求生技巧
20世纪40年代,曾有一位现实版的鲁滨孙,或者说是真实版的少年派,其遇袭坠海后孤身漂流四个多月最终获救,创造了人类海难存活的奇迹。他就是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海难求生冠军”的中国青年潘濂。
遇袭坠海
1918年,潘濂出生于海南岛一个普通人家。潘父特意给他取了一个与水有关的名字“濂”,寄望他能顺风顺水。
1936年,潘濂在一位远房亲戚的带领下前往香港,在一艘名为“坦达”的英国邮轮上当侍应生学徒。三年后,在“坦达”号船长的推举下,潘濂与英国“贝洛蒙”号邮轮签约,当上了二等侍应生。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久,迫于战事需要,英国政府紧急征用“贝洛蒙”号邮轮运送战略物资。潘濂自此随邮轮频频穿越大西洋,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
1942年11月,“贝洛蒙”号邮轮满载物资自英国出发奔赴美洲诸国。当月23日下午2时10分许,“贝洛蒙”号邮轮从荷属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驶往美国纽约途中,行至亚马孙河口以东约1200千米处时,被纳粹德军的一艘U-172潜艇发现。U-172潜艇先后发射两枚鱼雷,击中“贝洛蒙”号。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贝洛蒙”号邮轮开始快速下沉时,潘濂敏捷地跑上甲板,套好救生衣,纵身跳进大海中。但是,庞大船体迅疾下沉带来的超强吸力形成了一个巨大漩涡,裹挟着潘濂坠向海底。惊慌中,潘濂本能地死死抱住了一块“贝洛蒙”号邮轮因爆炸断裂的木板。
极限自救
潘濂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漂浮在海面上,是木板和救生衣的浮力救了他。幸运的是,就在潘濂心如死灰时,他看到了一只小木筏,仔细辨认后发现那是“贝洛蒙”号上的救生筏。
潘濂发现,这只小木筏简直是一个绝妙的“栖息地”。小木筏呈“井”字形,中央的凹井约180厘米长、90厘米宽,左右两旁各有一个小隔间,前后两头分别置有金属箱,四角各立有一根桅杆。人居其中,犹如置身围坑,可保无虞。更令潘濂惊喜的是,他打开金属箱一看,箱内竟然装有多种食物,有罐头、干牛肉、巧克力、饼干、炼乳、糖和足足40升淡水,以及手电筒和几发信号弹。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和食物与淡水一点点减少,潘濂意识到情况不妙,随即展开自救:为了积攒淡水,他趁下雨时拿罐头盒接雨水,一罐一罐倒进水箱里,储备起来;为了储备食物,他趁夜间拧亮手电筒利用光线诱捕鱼儿,但收效甚微。后来,手电筒电量耗尽了,他取出手电筒底端的弹簧圈,做成一个小鱼钩,又咬断一截缆绳,拴到鱼钩上,开始钓鱼。
在孤独漂流日子里,潘濂也曾遇到过逃生的机会,但都无果而终。
这天清晨,潘濂被一阵海鸥的尖锐叫声吵醒。他坐起来,趴伏在救生筏边沿准备撩水洗脸,突然发现海水的颜色竟然变了,由深蓝变得浅绿甚至有些浑黄。潘濂愣了愣,立刻意识到可能是漂流至陆地附近了。他起身四处张望,有个方向隐隐约约似乎漂荡着一只船……
重回世间
这次,潘濂很幸运,他看到那只船慢慢地朝自己漂过来。渔船上的一家三口把潘濂救上了船。一番交流后,潘濂得知,此时是1943年4月5日,而他所处之地是巴西北部帕拉州以东的海域。也就是说,他已经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了133天、1200多公里。
潘濂从巴西帕拉州首府贝伦市港口登陆。贝伦市政府特意派人把潘濂送进贝伦市一家最好的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发现他除了体重有些偏低外,其他各项身体指标一切良好。
一个月后,在英国驻贝伦市领事馆安排下,潘濂飞赴伦敦。在那里,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接见了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赞扬他“在漫长、危险和充满巨大困难的日子里所表现出的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
随后,潘濂的自救事迹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很快,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根据他的漂流求生经历,编写出一本《海上求生指南》投发海军部队。接着,中华民国行政院授予他荣誉奖状,表彰他“为中国和中国人争得了世界荣誉”。不久,美国战时海运局发出特别命令,批准他佩戴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并邀请他赴美现场还原海上漂流细节和详细讲述海上求生技巧,还将这些细节和技巧全部录入海军生存手册里……
二战结束后,潘濂获美国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并加入美国国籍。1991年1月4日,潘濂去世,享年73岁。 (摘自《名人传记》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