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墓溯源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27日

万国公墓旧照

  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上海西乡(含虹桥乡、新泾乡)购置一块1.3万平方米的土地,前后用了近五年时间,至民国三年(1914)建成一个供丧家安葬亲人的墓园,即薤露园。

  不久,经润山病故。此时,沪杭铁路与沪宁铁路贯通线开始建设,该路段设计正好穿越墓园,于是薤露园无奈面临动迁。民国六年(1917),经润山之妻汪国贞在虹桥路南的张虹路(今宋园路)与姚虹路之间购地3.7万平方米,将墓园西移至此,更名为“万国公墓”。

  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万国公墓由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接办,改为公营。翌年,公墓面积扩大到8.2万平方米。

  当年安葬在万国公墓的逝者中,有不少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达官显贵,如曾任两广总督和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李鸿章过继之子、邮政大臣李伯行,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黎仲实,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家杨度,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1956年10月移灵至虹口公园),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抗战名将谢晋元等。宋庆龄的父母宋耀如、倪桂珍也长眠于此。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万国公墓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接管,后划归市民政局管理。当时万国公墓内共有墓葬2600余座,园区经修葺一新,开始办理骨灰安葬业务。新中国成立后,安葬于公墓的社会名人也很多,如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颜惠庆和金融家周作民,著名影星周璇,著名作家、编辑家靳以,以及上海市原副市长、著名工商界人士盛丕华等。     (摘自《上海滩》2023年第12期 姚志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