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地区提出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的应用,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记者发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成都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北京市丰台区等地,已出台文件探索建立相关机制。
更高期待
“稳定无忧”的中小学教师行业,为何要建立退出机制?“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少数教师‘躺平’不干活的问题。”北京市某中学校长陈力(化名)说,比如有些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马上申请转岗到图书馆工作。
“目前中小学教师编制很紧张,一些公办学校大量存在着聘任没有编制教师的情况。而有些教师占着编制,却在能力、师德上不匹配,在教学业绩上不符合基本要求,这是不合理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分析,建立教师退出机制,释放学校编制潜力,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关注教师退出机制,折射出人们对好教师、好教学、好教育的期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艳玲认为。
不能“一刀切”
在现实中,机制的落地仍面临如何科学评价、如何突破人事管理体制障碍等诸多困难。
“目前,教师退出机制主要针对两类教师群体:一类是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承担教学工作的,一类是教学能力不胜任的。但教师退出的考核标准、细则还不够完善。”王艳玲表示,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班级成绩、学科排名等指标来衡量,会导致教师陷入一味抓分数、抓成绩、抓排名的误区。
王艳玲分析,一些老教师早年对教育事业作出很多贡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可能面临着跟不上教育改革步伐的问题。此时若在考核中被淘汰,老教师们会因此寒心,也会影响年轻教师对未来的预期。
“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要注意因地制宜。”王艳玲表示,不能搞“一刀切”,要争取实现“一区一策”“一县一策”。
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陈力表示,不仅要关注教师退出机制本身,更要完善其他相关制度,协同打出一套“组合拳”。
退出并不意味着“一退了之”。“对于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建立一整套帮扶成长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王艳玲说,一些国家在教师退出机制上,有一个“缓冲期”,会对教师进行帮扶培训。
柔性的激励机制也要充分重视。陈力表示,“我们不能把教师没有活力全部归咎于‘铁饭碗’。实际上,一些老师活力不足,也与他们在学校里的自主权较弱有关。陈力建议,要多给老师教学自主权,让老师有自由创造的空间从而产生价值感,这样教师队伍自然就“活”起来了。
(摘自2月20日《光明日报》 唐芊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