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征程:聆听宇宙的解答》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大众撰写的一本科普文集。从飞出地球的星际旅行到遥远神秘的黑洞,从引发科学界震荡的引力波到决定宇宙命运的暗能量,从一颗小小的陨石到点燃璀璨星空的恒星,书中不仅讲述了丰富的天文学和宇宙学知识,而且展现了中国天文学家们的科研精神和丰硕成果。
近代科学建立以后,科学家们一度认为空间是无限的。因为描述空间关系的是几何学。而经典的几何学,即中学里学习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或者叫欧氏几何),是根据我们在日常经验中获得的直觉抽象而成的。
在欧氏几何中,直线、平面都可以无限延伸。如果空间不是无限的,那么它就有边界。比如一条线段是有限的,那就必然有其边界,也就是端点。但宇宙空间的边界是什么?边界之外又是什么?从这样的推理来看,宇宙空间似乎必然是无限的。
但是,随着数学的发展,19世纪,高斯、鲍耶、罗巴切夫斯基等数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改变欧氏几何中的第五公设(或者叫平行公设),也可以建立不同于欧氏几何的自洽理论,也就是所谓非欧几何。
遗憾的是,我们基于日常生活形成的空间直觉,不太容易想象出三维空间中这种非欧几何的样子。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些二维的曲面。比方说一个球面,它是有限的,显然不同于欧氏空间的平面,但如果我们把自己局限在球面上的一小部分,那这一部分乍看起来和平面是非常类似的。其实,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球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点,而是以为自己生活在平面上,这就是一个二维的例子。同样,虽然我们很难想象,但三维空间也可以是弯曲或者有限的。当然,还存在许多更为复杂的曲面,数学家黎曼引入了“流形”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更广泛的几何空间。
数学家们提出了存在非欧几何的可能性,但现实的三维空间又如何呢?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出,我们所处的时空其实就是某种流形,是可以“弯曲”的,而且弯曲的程度并不是预先定好的,而是与其中的物质分布有关。这就有点儿像有人站在弹簧床上会使床面弯曲一样。这种物质导致的时空弯曲,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
在广义相对论中,所谓的万有引力,其实就是物质使周围的时空弯曲。而其他物质在这种弯曲的时空中运动,就好像被造成时空弯曲的物质所吸引。1919 年,天文学家们在发生日食时观测经过太阳附近的星光,发现光线在太阳附近被偏折,偏折的量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一致,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使用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构造了一个有限宇宙的模型。这个宇宙有点儿像地球的表面,它是有限的,但你在地球表面行走,并不会遇到一个“地球尽头”的边界和中心。同样,爱因斯坦有限宇宙中没有边界和中心。
另外,爱因斯坦发现根据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如果宇宙中只含有当时已知的普通物质,他就找不到方程的静止解。因此,他假定宇宙中还有某种所谓宇宙常数,它对时空弯曲的作用和一般的物质不同,相当于某种万有斥力,正好能够平衡物质造成的时空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