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题材影视剧脱颖而出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27日

  今年的春节档,体育题材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拳击运动为背景的电影《热辣滚烫》、展示赛车运动魅力的电影《飞驰人生2》(见左图)、将台球运动作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在暴雪时分》都获得观众关注。

  浓缩于体育故事中

  中国体育题材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4年孙瑜导演的电影《体育皇后》(见右图,剧照)。当时,中国正陷入民族危机中,中国人心中的救亡意识强烈。孙瑜导演将强身健体与救亡图存之间的紧密联系贯注于《体育皇后》中,倡导革命工作不仅要启蒙大众心智,也要强健其体魄。这部作品奠定了体育题材的创作基调,使这一题材创作大多强调集体主义,主要承载宏阔的家国情怀、深沉的民族情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气质,成了新时代体育题材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电影《攀登者》《夺冠》、电视剧《超越》虽然仍是家国叙事,但创作者用大量篇幅观照运动员的成长,表现他们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目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起伏、情感波澜,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为国家荣誉而牺牲奉献的行为深入人心。还有很多作品将视角深入普通人生活,表现体育运动对他们人生的影响,以及体育精神对他们心灵的引领。

  陷入单一平面化思维

  经过多年努力,体育题材已获得长足发展,但与我国体育和影视事业的迅猛发展态势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体育题材创作难度较大有关。

  由于体育运动专业性较强,竞技比赛又瞬息万变,想将运动者的心路历程、技术特点等内容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对剧本创作、现场调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优质体育题材作品不足,还是部分创作者创作理念陈旧、创作视野狭窄所致。从诞生至今,体育题材作品主要以“燃”和“胜利”为主题。叙事结构大同小异,故事情节平铺直叙,让人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使创作走入了单一化、平面化的思维窄巷。

  蕴藏着多方面母题

  随着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市场对体育题材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批优质作品脱颖而出。

  比如,以首次亮相杭州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霹雳舞为创作主题的《热烈》、表现登山运动的《攀登者》、表现跳水运动的《老师来了!》、表现花样游泳运动的《五个扑水的少年》、表现拔河运动的《不就是拔河么》、表现电竞的《你是我的荣耀》、表现台球运动的《在暴雪时分》等,这些作品将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青春热血、家国情怀联系起来,不仅对不同运动项目进行普及推广,还展现热爱生活、执着梦想、珍惜生命等价值理念。

  体育题材要想让观众耳目一新,还应在表现形式、叙事方式等多方面做文章,通过艺术创新营造新鲜观感。同时转变创作思路,积极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设置社会议题,通过体育故事或运动员命运引发社会探讨、观众共鸣。

  除了对抗,体育还蕴藏着成长、追寻、情感等故事。细化引申这些母题,聚焦现实问题,能够生成冲突与和解、寻觅与收获、平凡与超越等内容。“励志”不应成为体育题材的唯一主题,在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和超越之外,体育题材里的主人公能做的还有很多。

  (摘自2月21日《光明日报》 黄雯 许国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