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东担担面(见左图)是重庆最早的老字号之一,曾获得过“中华名小吃”称号。这是重庆母城市民董德民、陈淑云夫妇于1936年创立的。抗战时期,量足味够的正东担担面凭借诚信经营引来食客无数,与阳翰笙和田汉等知名文人有了交集,并由此引出一段传奇故事。
阳翰笙、田汉出手相救
有一天,生意不是很好,董德民挑着担子,追着人流走,不知不觉过了打铜街。他准备到码头去,那儿乘船的人多。刚过打铜街口,就见相熟的张大哥急匆匆走来,指着担子上的标识说:“董老弟,你过界了,快些走,要出麻烦的!”
就在这时,另一个挑担担面的魁梧大汉放下担子,抡起扁担砸在董德民的挑担上,罐呀钵的顿时碎了一地。董德民疯了般扑上去,两人顿时扭打起来。“住手!你们在干什么?快住手!”一个过路的中年人猛地止住步子,厉声喝道。来人约四十来岁,穿着西装,长相斯文,声音却很洪亮。
这时,另一个人走过来,伸手拍拍中年人的肩说:“阳翰笙,你在这儿干什么?”阳翰笙一回头:“是田汉呀,我过江到南岸去,你呢,也过江?”田汉点点头。
姓刘的大汉听说是田汉,立即恭敬地弯下腰:“田先生,你好。”田汉皱皱眉头:“这是怎么了,都是中国人,什么事不能解决,要靠打?”姓刘的汉子连忙说:“田先生,这是误会、误会!”并对董德民说:“你走吧,看在田先生面子上!”
董德民连忙谢过田汉和阳翰笙(见中图,右起田汉、洪深、阳翰笙、黎莉莉、陈白尘、郑君里),然后收拾起担子来。田汉和阳翰笙见没事了,也匆匆朝码头走去。离开时,董德民才弄明白,原来重庆卖担担面的有两帮人,大家的挑子上都印了标识,不能越界,越界会被视为侵占对方的市场。
请田汉题写牌匾
转眼到了四月,话剧《屈原》在国泰剧院首次演出(见右图),董德民夫妇挑着担子,候在国泰剧院门前。“担担面,担担面!”远处传来叫喊声,董德民放下担子回头一看,是阳翰笙同着两位女士朝他走来。董德民连忙热情招呼:“是阳先生啊,吃面?”
阳翰笙也认出他来,说:“是你呀,来三碗面。我那碗要干馏,多带青(即多青叶子菜)。”与阳翰笙一同出来吃宵夜的两位女士,一位是白杨、一位是张瑞芳。
阳翰笙边吃边与董德民摆起龙门阵,问他:“这么好吃的担担面,怎么没个牌匾?其他的担担面都写有李记、张记等,你姓董,也该有个董记牌匾呀。”董德民说没找到合适的人写,说完灵机一动:“阳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帮我写一个吧!”
阳翰笙哈哈一笑:“我那个字拿不出手,但我可以请郭沫若帮你写。你写什么牌匾呢?”郭沫若是什么人董德民不知道,但他想起了那天遇见的田汉,就说:“阳先生帮忙,请田汉先生写一个吧!”阳翰笙一愣:“田汉?”随即哈哈笑着说:“行,行,我叫田汉帮你写,写什么牌匾呢?”
董德民大喜:“就写正宗担担面。”“正宗?行,你这担担面确实正宗。”阳翰笙笑着说。
错将“正宗”写“正东”
五月的一天,阳翰笙找到董德民,拿出一张纸,有些遗憾地说:“田汉题的匾写好了,可能他听错了,将正宗写成了正东。”董德民接过,看见上面写着:正东担担面。下面还落了两个小字:田汉。他咧嘴笑了:“呵呵,我也有招牌了,还是大文人写的。”阳翰笙也放心了:“重庆对着长江,长江朝着东方流去,叫正东也应景。”
因为没有店铺,董德民便找了块木板,将字贴上去,刷上桐油防雨,然后穿个孔系根绳子挂在了担子上。每次看见这块牌匾,阳翰笙就要笑:“田汉要是看到他的字这样挂着,不知要怎样数落我呢。”
这块牌匾,为董德民赢来了不少赞叹之声。凡是识字的人来吃面,都会对着牌匾认真看一阵,口里还啧啧赞叹:“不得了,真的是写《义勇军进行曲》那个田汉写的?”“那还用说,田汉还救了我呢,是阳翰笙先生帮我请他写的。”董德民得意地回答。
遗憾的是,一次躲避空袭,董德民挑着担子在奔跑中不慎将牌匾弄丢了。但是,田汉题写牌匾的趣事,却成了“正东担担面”的一个传奇。 (摘自2月20日《重庆晨报》卢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