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群体生存图景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27日 ·许然·

  早上六点半,上海的天已经亮了。护士进入病房拉开窗帘,杨显枝立马从陪护椅上惊坐起。显然,她睡过头了,忘了病人要早起输液。

  行有行规。早上在输液前,护工需要提前为病人洗漱。尽管48岁的杨显枝已经持证,但工作上的失误还是免不了要被师傅批评。

  作为护工群体的一员,杨显枝跟大多数护工一样,身上有一些共同的标签:大龄、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

  黑白颠倒

  最近,52岁的罗珍护理了一名胃出血的八旬老人。“她不能自主翻身和下床。我是一对一照顾她,每两小时要给她翻次身。”用罗珍的话说,“黑白颠倒是常态。”

  今年是罗珍进入护工行业的第7个年头。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来说,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某三甲医院,日薪能拿到200多元,已经算是高薪。忙的时候,罗珍两三个月都回不了家,即使家就在50公里外的乡村。

  相对于灵活护工群体,一些医院更倾向于选择与提供此类居间协调服务的公司合作,z这样协调护工更方便,服务质量也较高。

  “95后”龚静以前是浙江金华一家县级人民医院的护士。两年前,她来到四川成都与丈夫团聚,便决定留在这里。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她很快与四川华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华露)签订合作协议,经过培训持证后,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护理病人。

  在胰腺炎中心,这里的病人病情相对危急。让龚静印象深刻的是,此前她上夜班时照顾了一个70多岁的婆婆。病人刚做完手术无法下床,需要护工协助才能上厕所,那天晚上,龚静协助她上了多次厕所。

  与24小时“一对一”的护理服务不同,龚静所在的护工小组实行“两班倒”工作制。小组成员一半上白班,一半上夜班,按月轮换,收入平分。

  “‘两班倒’的好处是,有时间可以回家,照顾家庭。但一个小组要照顾多名病人,工作强度比较大。相对而言,上夜班要轻松些,只需要做好基础工作,不用帮忙缴费、买饭、做检查那些。”一名护工说。

  难言之隐

  “2003年,我刚到华西医院胃肠科做护工时我只有33岁。”作为护工群体中的“老资格”,杨永琴回忆起往事,“那时候35元一天。我从农村来,刚开始很不适应。但为了两个小孩,只有咬牙坚持。”这一坚持就是21年。如今,杨永琴也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家。

  干护工的前10年,“亲友问我在外面干啥,我就说打工。在医院当护工,那个时候觉得,说出来好笑人哦!”杨永琴的想法也是许多护工的想法。

  “干了几个月了,到现在,我还没跟家里人说呢!”1994年出生的小车毕业于一个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小车坦言,自己不愿说,也是怕家人担心。一是工作比较辛苦,二是护工也是个比较容易受气的行业。“一旦遇上性子比较急的病人,可能在沟通上会出现矛盾。”

  “‘妈妈,今天又照顾了多少病人?’回家听到女儿问我,觉得一天的疲惫都放下了。”对于护工这份工作,“80后”李莹莹并不感到难以启齿,“我女儿以我的工作为骄傲。”

  在护工群体中,李莹莹可谓特殊。她拥有在这个群体中十分罕见的研究生学历。

  “你去做护工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不少人问过她这番话。但李莹莹借用尼采的一句话回答——“保持向前走的姿态,永远不是浪费。”李莹莹说,“学历高的好处呢,就是什么都学得快,考证、辅助病人呼吸训练这些都不是难事。”

  认真与耐心

  当然,认真干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有耐心。“如果还能给病人提供一些情绪价值就更好了。”工作近两年的李莹莹,对这份工作有不少心得。李莹莹说,之前还有刚做完手术的阿姨非要认自己当干女儿,想着对方当时很脆弱,索性就答应了。直到如今,她时不时还会收到这位婆婆的关心。

  “有些女病人忌讳男护工。我觉得这没什么,年龄大的病人,我就当爷爷、奶奶照顾;年龄小的,我就当我的孩子照顾。他们不满意,我可以不要费用。”今年45岁的张代国,是护工群体中少有的党员,也是四川省工会十五大代表。他做了5年多的护工,照顾的病人中既有八旬老太,也有从青海来做踝关节手术的小男孩。“是个12岁的小男生,很乖。孩子入院后,家属就回去了,把他托付给了我。他大概住了半个月,出院后,是我把他抱上飞机的。”张代国至今仍印象深刻。(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摘自《廉政瞭望》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