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与传承:中华国宝级文物背后的艺术史》选载之三

大时代的小故事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邱建一著 海峡书局2024年1月出版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名为《蓬窗睡起图》(见图)的绢本设色册页,收在《名画集真册》的第一幅,册页的尺寸基本都不大,清宫旧题为“宋高宗蓬窗睡起”。

  《蓬窗睡起图》目前的等级分类,并不被认定是国宝级文物,不过它却代表着某种南宋的绘画典型,具有极重要的美学意义与历史价值。

  最特殊的地方

  这件作品最特殊的地方是画面右方带有题跋。宋代画家并不习惯在画面上题诗写字,甚至绝大多数的宋代作品连画家签名的名款都没有,一直要等到元代以后才开始有在画作题字的习惯,所以带有题跋的宋画是很少见的,而且是很特殊的现象。这件作品右方的题跋是一阕词,这阕词也正是清代认定这件作品出自南宋高宗之手的原因:

  谁云渔父是愚公,一叶为家万虑空。轻破浪,细迎风,睡起蓬窗日正中。

  这阕词出自于高宗赵构在绍兴元年(1131年)所作的《渔父词》第十一首,根据《宝庆会稽续志》的记载:

  (高宗)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

  以上这段话的原意是说:

  1131年,正在躲避金兵追击的高宗皇帝流寓到了会稽(今浙江绍兴),在这里高宗终于暂时得以远离已经长达四年的战祸,除了改元绍兴之外,同时也开始游山玩水。当时看了黄庭坚抄录的张志和《渔父词》15首,高宗也发思古之幽情,以《渔父词》为韵,自己作了15首《渔父词》,并且把它抄录下来送给陪伴在侧的大臣辛永宗。

  “寿皇书宝”

  不过,以笔迹而论,这应该不是高宗的亲笔御书。最重要的证据除了书风不像赵构亲笔所书之外,在题跋的后方有一个朱文篆体方印,印文是“寿皇书宝”,这颗印章的主人正是高宗皇帝的养子,也就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退位以后,被尊为“至尊寿皇圣帝”时所使用的印章。

  高宗是在55岁(1162年)自动退位的,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把皇位禅让给南宋孝宗,自己则退居为太上皇,一直到1187年寿终,得年81岁。而孝宗本人其实也很爱好书法,他曾向大臣说:“朕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

  事实上,孝宗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及高宗,但比起其他朝代庸庸碌碌的帝王而言,孝宗还算得上是一位书法名手。所以,《蓬窗睡起图》的题跋其实是孝宗的亲笔御书。至于画作,应该是出自当时绍兴画院某位宫廷画家之手。

  这件作品的重要性,在于这位不知名的南宋宫廷画家在创作之初,可能就被要求留下空白之处以待孝宗题跋。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有15件作品,每件作品也应该都被要求必须得配合高宗的15首《渔父词》而作适当的绘画。

  “可依此临五百本”

  孝宗不但得位于高宗的禅让,而且以太上皇自居的高宗要再过25年才过世,所以这位孝宗其实是一直生活在高宗阴影底下的皇帝。

  在历史上记载这两位帝王之间互动的关系,大都以书法作为交流,高宗曾多次把自己得意的书法《急就章》《金刚经》赐给孝宗,而孝宗也很知趣地进上了自己写的《草书千字文》以为感谢。高宗甚至还曾亲自临写王羲之书法送给孝宗,并且告诉他“可依此临五百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蓬窗睡起图》,就是在这种书艺交流的情况下诞生的作品。孝宗在1189年退位时,高宗已经至少过世了两年。孝宗下令画院画家以《渔父词》为题画下15件作品,并亲自书写作为想念吧?但是,一切也都只是推测而已。

  打哈欠有什么了不起

  孝宗当了25年皇帝之后,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去世,孝宗痛哭两天无法进食,还说虽然高宗不是亲爸爸,但比我的爸爸还亲,所以要主动服丧三年。对孝宗而言,这本该是独立执掌国政的大好机会,但仅过了不到两年,在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就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光宗皇帝,便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去世。《蓬窗睡起图》题跋的时间点,应该就是孝宗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约1189年至1194年之间。

  《蓬窗睡起图》在画的左下角,画了一叶渔舟,船上有个渔人正打哈欠。这有什么了不起呢?但这就是整张画的意境与情调。当时是南宋短暂的承平时期。在大时代的动乱中,大家想在内心寻求一点宁静,南宋的时代与退隐气氛,在整件作品中跃然纸上,而这可能就是画作真正想传达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