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往事》选载之三

燕东园40号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徐泓著 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出版

1946 年,父亲和母亲

1952 年,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在家门口

  花岗岩台阶上的故事

  我出生时,家住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出生后一百天,我家搬到了燕东园40号。燕南园与燕东园都是燕大中外籍教授、副教授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住宅区。

  燕东园是1927年开始建的,1930年大局成型。据老住户说,在园子门里曾有一块石碑,刻着1927奠基。燕南园和燕东园都建在高地上,进园子都要上个坡,所以它们又被称为“南大地”“东大地”。不过这是老燕京人亲昵的叫法。

  我家门前有三级花岗岩砌的台阶。台阶上发生过不少故事,母亲最爱讲邻居小孩林盈来探望我的故事。

  林盈家住在桥东21号,她的父母亲林启武、朱宣慈都是老燕京,司徒雷登先生曾为他们当过证婚人。林盈是他们最小的女儿,出生于1943年。母亲说:“我们刚搬来不久,一天有人轻轻敲门,开门一看是林伯伯家的林盈。她说:‘我要找你们家的泓泓玩儿。’我告诉她:‘泓泓还小,等她长大了,才能和你玩。’她点点头,离开了。过了好一阵子,我们出门,只见林盈一个人坐在台阶上,赶忙问:‘你干什么呢?’她说:‘我等泓泓长大啊!’”

  在燕东园的孩子里,林盈是第一个走上艺术之路的。她195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与殷承宗、盛中国是同学。十四岁被选中出演电影《冰上姐妹》中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李小玲,二十二岁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扮演孙明霞,之后在电影《伤逝》中扮演女主角子君。后来她出国了,现定居加拿大。

  一件记忆犹新的事

  我家搬入燕东园时已是1946年深秋,赵紫宸、谢玉铭、徐淑希三位先生都已搬出园子。邻居中和我家相熟的老燕京,一是住在桥东21号的林启武、朱宣慈夫妇,一是住在桥东25号的赵占元、胡梦玉夫妇,还有一家是住在桥西33号的高名凯、陈幼兰夫妇。

  燕东园住过不少外籍教授,当时我年纪尚小,对他们没有太多认知,但我对1951年发生的一件事记忆犹新。这一年,我家突然多了好几件家具:父母房间里的铜杆大床被一对西式高背床替换了;家里多了两个深棕色硬木的西式柜子——一个矮,有三层抽屉,一个高,有五层抽屉,与床是配套的;此外,还有几把椅子,圆形椅面,带有一个略呈弧线的小椅背,没有椅子把手。我们的床上还多了几条毛毯—两条白色的,一条墨绿色的,厚实又柔软,边角上隐隐有英文字母。父亲说这是美国大兵用的军毯。我们最兴奋的是楼道那间储藏室里突然多了大批美国罐装奶粉和番茄汁。母亲告诉我,这些家具、毯子、奶粉、番茄汁都是燕大的美国教授搬家回国时留下的。

  1948年底,在燕大的外籍教授和职员还有三十余人。1950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央对教会学校外籍教职员处理办法的指示》。根据文件精神,燕京大学的外籍教师陆续全部离开了。

  马思聪在此创作儿童队歌

  1949年夏天,我家正对面的桥东30号搬进了一家会讲广东话的新邻居。当二楼的窗口飘出小提琴和钢琴的美妙旋律时,关于新邻居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来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和他的夫人钢琴家王慕理女士带着二女一子搬进了燕东园。

  马思聪先生住进燕东园的第二年,即1950年4月,就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燕东园21号与30号同在桥东,两家院子之间只隔一条小马路,住在21号的林朱是林启武先生的大女儿,当时十二岁左右,她还记得马思聪伯伯几次叫她到家里来试唱这首歌曲。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这首歌曲后来被定为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

  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于是这首歌同步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可以说,这首歌嘹亮高亢的旋律响彻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左邻右舍

  燕东园住户更大规模的一次“吐故纳新”从1952年9月开始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际,燕东园里最直接的反应是一些人家搬走了,更多的人家搬进来。

  当时从沙滩老北大宿舍搬进燕东园的还有两位经济学家,他们同住在桥东的29号,赵乃抟先生住楼上,周炳琳先生住楼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两位主任也搬进了燕东园,系副主任游国恩先生住在桥西34号,系主任杨晦先生先住在桥西的39号,后搬至37号。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的樊弘先生先住在桥西42号楼上,后搬至39号楼下。

  杨晦与樊弘两位先生都在195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何三雅的父亲何其芳,当时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

  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大学有些院系的教授也并入了北京大学。当时搬进燕东园的有好几位清华的先生:法语专家罗大冈先生、英语专家李赋宁先生、地貌地理学家王乃梁先生、气象学家李宪之先生、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法语专家吴达元先生。清华来的先生们一律都有留洋的背景,或留法,或留德,或留美。

  当年园子里的气氛仿佛世外桃源,各家的小孩都厮混在一起,男孩子一群,女孩子一群,小学生一群,中学生一群,我们脑子里完全没有大人们的学历、资历、待遇、职务这些概念。见到从各楼走出的大人们,我们一律恭恭敬敬地打招呼。当遇见住在桥东26号、绅士派头最足的洪谦夫妇时,我们马上立正站好,弯腰鞠躬:“洪伯伯、洪伯母好!”他们的小儿子洪元硕多年后正是北京国安足球队的著名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