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顾山人的栩楼岁月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郭则沄与家人

  郭则沄(1882-1947),字蛰云,号啸麓,晚号“龙顾山人”,斋号“龙顾山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官至浙江温处道、署理浙江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历任北京政府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等。

  隐居之地

  1921年的秋天,郭则沄在天津购买了位于意租界四马路22号的住宅,并将其命名为“栩楼”。这里成为郭则沄退出政界后的隐居之地。

  1922年6月,辞去侨务局总裁职务后,他便往来于京津两地居住。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听到风传国民军“欲督过”于他时,他再次离开是非之地,到天津栩楼暂避。

  1925年,农历乙丑年春节,郭则沄一家在栩楼迎春度岁。同年夏,为解决暑天楼居闷热之苦,他在庭院里新建了避暑胜地“寒碧簃”,为他幽居、赋诗、小酌、“人外寄生涯”,打造了好去处。

  1928年,农历丁卯年除夕,郭则沄及家人在津度岁,吃过年夜饭后,他写下《栩楼除夕》诗,记述自己不同于往年的心情。郭则沄不惑之年即离开官场,开启寓公生活,靠诗词创作、精勤著述,度“偷生岁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津变起”,郭则沄“所居栩楼日在锋镝中,尝于夜半睹炮火横飞,如银花火树,又有飞弹堕庭下”。他说:“飞炮坠忽瘖,脱命真天慈。”这样看来,虽在危难中,天津仍然是他的福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郭则沄迅速来津。1939年秋,天津发生大水灾,所幸栩楼地势较高,获免于灾。

  亲情雅趣

  农历乙丑年二月,即1925年3月,花朝节前后,郭则沄的父亲郭曾炘也来到栩楼小住,这一次的团聚,让他得以“朝夕侍亲如儿时,膝下之乐则仅于是年得之,永志不忘”。

  1926年,农历丙寅年春节,郭曾炘在天津栩楼与儿孙一起迎春度岁。这一次,郭曾炘一直住到过了农历二月的花朝节,才回到北京。在津期间,郭则沄曾陪侍父亲及周登皞游览莹园和柳墅公园(俄国花园)。

  1928年5月8日,郭曾炘再次到栩楼小住,直至5月29日,因为“连日苦热”,他觉得“津地之热甚于京邸”,这才不顾亲友劝阻,决计返回北京。其间,郭则沄与查尔崇、郭宗熙、周学渊、唐兰、赵元礼等冰社诗友一起,陪侍父亲游莹园,泛舟湖上。郭曾炘能够在长子的陪同下,与老朋友们一起亲近名园的自然风光,在幽静的“挹清堂”小坐茗谈,又泛舟曲港,感受无上乐趣,大有庄子超凡脱俗、逍遥自在的雅趣。

  1928年5月19日午后,郭则沄又与原班诗友陪父亲游俄国花园。5月23日午后,仍是这些诗友与郭则沄陪父亲“泛舟至八里台,雨后河流新涨,沿途新蒲细柳,风景尚佳”(郭曾炘语)。这一次的津门小住,郭曾炘还留下了《栩楼晚眺》七律一首,记述落日时分,站在栩楼凭栏远眺,表达了感时伤乱、忧国忧民之情。

  当时郭则沄还欣喜老父身体康健,不曾想同年冬,父亲就去世了(郭曾炘病逝于1929年年初)。侍游莹园、俄国花园、泛舟八里台也成为他对父亲承欢尽孝的最后纪念。

  聚饮唱和

  郭则沄在津期间,交游广泛,联系了许多旧同僚,结识了许多诗友,常在栩楼宴集、吟咏。上元、上巳、七夕、重阳等节日,都是他们聚饮与诗词唱和的好时光。1925年10月26日,农历乙丑年重阳节,郭则沄在栩楼举行“赏菊小集”,朋友们分字赋诗,描述、咏叹姿态各异的秋菊。

  1925年冬,郭则沄与诸诗友“约为消寒之饮”,即结为“冰社”,每七日一集,每次必限题赋诗,并于下次社集时,互相传观共赏,有瑕疵亦互相纠正。1931年农历腊月,冰社“消寒之饮”虽然照样举行,但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人们的心情仍然处于悲愤之中。郭则沄的《微雪初霁,同人枉过,为消寒之饮》五律三首,就表达了数月来的沉痛心情。

  郭则沄与诗友们偶尔也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如1931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8月4日),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诞辰日,郭则沄与陈恩澍、章钰、杨寿枏等十余位诗友“置酒栩楼”,为纪念一代文宗欧阳文忠公而举办诗会。

  后来,社外词人也有雅兴,常常把依韵和作寄到栩楼,郭则沄均“萃录成帙”,1933年刊为《烟沽渔唱》集。1934年,花树亭榭、湖水荡漾的水香洲建成,承蒙好客的园林主人张镒的热情邀约,水香洲也成为郭则沄“与沽上吟侣宴集”佳园。

  郭则沄深喜此地,曾“赋《忆江南》十阕,写其风物”。张镒辞世后,胜游不续,佳会遂绝。1936年,郭则沄将同人所作刊为《水香洲酬唱集》,留下这一段美好的记忆。    (摘自2月2日《今晚报》 孙玉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