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中通道全景
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条东起深圳,西至中山,全长24公里的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百年前:无大桥或桥的“含外量”高
深中通道这个超级工程,共创下十项“世界之最”: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通航净高海中大桥……
从伶仃洋溯珠江而上,如今珠江上空已是座座桥梁飞跨。然而,百年前的1924年,珠江上是另一番景象——没有跨江大桥。珠江上第一座跨江大桥的开建,还得等到五年后。1929年12月,珠江上的海珠桥动工建设,1933年2月正式通车。它的“含外量”很高:建设工程由美商慎昌洋行中标;桥身的钢材是在外国造好后运到广州装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展鸿介绍,近代以前,国内桥梁以石桥、木桥为主,这种传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桥梁的跨度。“海珠桥作为国内较早的钢结构桥梁,与上海外白渡桥、兰州黄河铁桥、天津万国桥一起,借助国外力量完成了我国桥梁建造技术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跨越。”
不光是珠江,万里长江亦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全长约6300公里的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
黄河的情况稍好,却有另外的辛酸。全长5460多公里的黄河上,被誉为“黄河第一桥”的兰州黄河铁桥建成于1909年,它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建设完成。
“新中国成立前,除了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主持施工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特大桥外,其他大型桥梁大部分是外国人设计、建造的。”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海珠说。
大跨越: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同济大学教授肖汝诚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由我国自主建造的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的公铁两用桥梁——珠江大桥通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迎来了跨江大桥建设高峰。”
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海域,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分别于2018年、2024年通车,让中国桥梁建造惊艳世人。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地标性建筑,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走的是一条‘无路之路’,是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全方位展现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造技术和实力,港珠澳大桥的高质量成功建造意味着我国由桥梁大国迈入桥梁强国。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个世界级跨海通道。”
长江上,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建成通车,结束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1968年底全面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如今,杨泗港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创下世界首座跨度超过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纪录……
黄河上,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大铁桥是1955年通车的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如今,山东济南黄河凤凰大桥创下世界最大跨度三塔自锚式悬索桥纪录,临猗黄河大桥创下四项“世界之最”……
“我国当代桥梁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学习与跟踪’‘提高与追赶’‘创新与超越’三个发展阶段,已逐步完成由桥梁弱国向桥梁大国最终向桥梁强国的转变。”孟凡超说。
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则要看中国”
我国桥梁建造曾被“卡脖子”的经历,让肖海珠至今难忘。“南京长江大桥1960年开工建设,最早计划用苏联提供的钢材,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供应钢材和设备。最终,鞍钢研制出所需要的钢材,也被称为‘争气钢’。”肖海珠说。
“我认为,世界桥梁建设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看日本,21世纪则要看中国。”孟凡超举例说,当前我国超大型跨海桥梁建造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不仅体现在诸如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技术创新、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大跨度桥梁,前10名里面大部分是中国桥梁。”肖海珠说。
另一个现象是,中国桥梁制造已经走向世界: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等,都由中国企业设计承建。 (摘自7月1日《羊城晚报》董柳 李焕坤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