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专业热度上升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05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历史学类专业都是较为冷门的学科。不过近年来有了明显变化,不仅其中的考古专业逐渐火了,而且一些985院校的历史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已位居文科类专业中游水平。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近些年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对历史学类尤其是考古文博方向的学生需求较多;同时,不少地方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为基层文保夯实人才基石:今年在一些省份,这个专业出现入学即就业的现象,而且带编制,比如山东、山西、陕西,都公布了新的“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在考古学等相关专业下培养。

  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提出,将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为事业编制;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生活补贴由省财政负担。这种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文物系统属首例。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根据兴趣爱好填志愿,填报历史专业的学生明显增加了。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林昌丈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学生都是服从调剂到历史专业的,现在不仅报历史专业的挺多,而且入学后通过转专业到历史专业的学生比以前也明显多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超说:“这两年我们历史学院都是转入的比转出的多。”

  20世纪90年代考入某财经大学、目前在广州工作的张先生说,当时自己对历史很感兴趣,历史科成绩也非常好,但最后出于就业前景的考虑,在父母的要求下,还是报考了热门专业。而现在很多父母经济条件不错,不少孩子考虑就读专业不再仅考量“钱景”,而是按照兴趣爱好选取专业。

  南方某双非师范类大学的一位历史系教授说,比较大多数师范院校和综合性的重点大学的历史专业来看,培养的目标和就业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他所在的学校,历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概有七八成到中学当老师,其余的主要是升学深造,少部分考公考编或到企业去上班。

  而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尤其是985学校里的历史专业保研比例较高,整体读研深造的比例高。在硕士阶段,历史学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去向包括了去各地文博部门、中心城市的中学当老师、考公考编、出版社等几个方向。博士毕业生主要是到各个层次的高校,也有个别选择到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当老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只有在热爱并擅长的领域,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个体潜能,即使是冷门专业,也能成为通往成功的重要路径。

  (摘自6月30日第一财经网 林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