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国内地43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中,有28个城市所属的地铁公司或轨道交通集团公布了2023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28家企业负债合计高达4.37万亿元,其中20家企业负债率超过60%。地铁建设成本高,运营收不抵支的问题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面对现实压力,各地方政府和地铁公司在投融资模式、多元化经营、补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探寻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北京地铁4号线特许经营项目,这也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此后,全国各地地铁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PPP融资模式主要用于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18年2月发布了一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晓勤的演讲稿。周晓勤称,初步统计,中国43个城轨城市中有39个城市开展PPP模式应用,涉及项目135个,总投资规模超2.4万亿元。但这些社会资本的中标者基本都是央企,且以建筑业央企为主,对城轨运营均是“外行”。
周晓勤表示,由于社会资本方缺乏轨道交通的运营能力,最终运营管理可能还会再交回项目所在地的轨道交通公司承担,因此本应由社会资本方分担的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最后又回到地方政府头上。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PPP融资模式虽然能解决短期的建设资金问题,但地铁项目本身经营收入远不足以覆盖建设、运营成本,后续主要依托财政补贴资金偿还,本质上是财政资金的延期支付。随着社会化引资项目的不断增多,财政补贴规模逐年递增,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依然很大。
除PPP外,地铁TOD(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开发也是各地地铁公司探索尝试的方向,但由于土地政策、城市规划等原因,一直未能大范围展开。
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王超对记者表示,一方面,中国城市空间拓展速度快于地铁建设速度,城市土地规划方案一旦确定,地铁TOD开发时再想调整规划难度很大,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另一方面,地铁建设属于公益性社会公用事业,可通过划拨获得土地,而TOD开发中很多用地属于经营性用地,必须走“招牌挂”流程,还有很多TOD用地是混合用地属性,很难实现同步协同,这就导致很多地铁车站的TOD开发周期较长,甚至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此外,对TOD开发与地铁配套项目,环保和安全要求也更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开发商参与地铁TOD开发的积极性。
开源节流
对于地铁建设与运营现实中的财务压力,地方政府希望有立竿见影的解决之道。
开源节流即是其一。北京地铁领域投资方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人士表示,北京地铁一直呈现“早晚高峰挤不上去,非高峰时段乘客较少”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也曾探讨过能否增加非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但调查发现,发车间隔超过8分钟时,乘客心理承受能力会大幅下降。从技术上讲,如果地铁车厢可以便捷连接和摘除车钩,地铁公司便可以探索高峰时期列车挂8节车厢运行,平峰时只挂一两节车厢行驶,以此降低运营成本。
一位广州地铁公司人士表示,未来,一方面提升地铁项目的经营水平,减少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客运收入,吸引更多客流,适时、适度提高票价;另一方面提高多种经营收入。
节约开支,还要从补贴方式上改革。有业内人士指出,与其把补贴给运营方,不如直接补给使用者。京投公司投资发展部总经理任宇航、刘滨等人曾在2020年12月发表文章提出,将轨道交通专项补贴由企业端转向消费端,由直接补贴企业转向直接补贴乘客。
(摘自7月1日《中国经营报》 路炳阳 孙丽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