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刘统中古史文集》
刘统著 学林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羁縻州是唐代在边疆和边远地区为少数民族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机构。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羁縻州的存在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对唐代羁縻州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等进行论述,并考察其地理方位,对关内道、河北道、陇右道等一一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订。
历代帝王立国,最重视的就是选择首都。国都的地理方位,战时易守难攻,和平时期可以掌控天下。
春秋政治家管仲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首都的选址讲究个“虎踞龙盘”,要背靠大山,前临大河,形成天然屏障。长安有秦岭、渭河;洛阳有伊阙龙门、黄河洛水;南京有长江、紫金山;北京有燕山、永定河。所以许多朝代,都定都在这些地方。
“地上有悬河,地下城摞城”
从地理环境看,开封地处平原,不像长安、洛阳、北京等都有山川河流的天然屏障,四塞险固而利于守。但开封与其他古都相比,却有便利的水网设施。人工开凿的运河汴河与黄河、淮河沟通,还有蔡河、五丈河等诸多河流,形成向外辐射的水上交通枢纽,这一点是国内其他古都远远不能比拟的。
开封处于汴河要冲,唐代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大批江南的财富可直达汴州。关中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凋零,长安、洛阳屡遭战争破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都开封,很快形成了一个商业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但是,开封是个缺乏险阻的“四战之地”。燕山天险被辽军控制,华北平原使北宋王朝如同没有国防,辽国骑兵只需三五日就可到黄河岸边,渡河之后便能直趋开封。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开封在军事上的弱势暴露无遗。
南宋初年,杜充继宗泽之后担任了汴京(开封)留守。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金兵从山东、河南、陕西三路南犯,“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开封城被洪水淹没,一座繁华都市遭到毁灭。黄河改道,开始长期南泛入淮。
这是历史上“以水代兵”造成恶劣后果的战例。其实这不是第一次。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都城连日不下,遂引黄河水灌大梁(今开封),魏王出降,魏国亡。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中明朝守将掘黄河堤坝想淹起义军营寨,结果奔腾的河水淹没开封,城中30多万居民死亡大半。那场特大人为水患后,开封被黄河泥沙淤为平地,已是“黄沙白草,一望丘城”。所以,今天的开封有个奇特景观,就是“地上有悬河,地下城摞城”。
暴雨改变了决口预期
“以水代兵”会带来如此重大的灾难,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战争中。
1938年5月台儿庄会战结束后,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沿陇海线向西撤退。日军土肥原师团攻占山东菏泽后继续南下。蒋介石坐镇郑州,指挥国民党军在开封前线阻击日军。不料战局突变,日军主力攻占归德(今商丘),兵分两路向西进犯,开封前线国民党军主力10万人有陷入包围的危险。蒋介石下达紧急命令,要国民党军沿陇海线两侧向西撤退,10万大军拥挤不堪。加上阴雨,道路泥泞,官兵连日作战疲惫,撤退变成了混乱的溃退。6月6日开封被日军占领。开封失守,郑州也岌岌可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兵力来阻挡日军。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晏勋甫建议:在郑州北面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造成泛滥区,将日军隔绝在豫东,保全郑州、平汉铁路和中原。蒋介石批准了这个计划,第一战区长官部命驻在郑州附近的新8师炸堤。师长蒋在珍派一个工兵营于6月9日在花园口南岸黄河大堤实施爆破,炸开缺口。
如果说国民党军是乱挖,也不客观。当时他们的意图是: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形成宽阔的河面屏障,阻挡日军前进。
贾鲁河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运河,故道在今荥阳市。鸿沟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鸿沟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鸿沟又被称“蒗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元代黄河改道,泛滥中原。忽必烈命贾鲁治河。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
但是国民党军没预料到,决口第二天,黄河降了暴雨,水量猛增。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滔滔洪水冲断了陇海铁路,向豫东南流去。土肥原师团先头部队陷入了黄河水的包围之中,被迫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黄河改道虽然为蒋介石争取了保存部队、迟滞日军的时间,但四个月后,武汉仍然失守。
花园口决堤时,国民党军严密封锁消息,没有通知老百姓疏散和迁移。黄河水下泄后,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而日军伤亡只有7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