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闭馆,是博物馆的惯例,这天,那里发生了什么?记者走进了南京城墙博物馆……
精细“体力活”
“一、二、三!一、二、三!”众人齐声喊着口号,正在搬运一件来自叙利亚的浮雕文物。几位转运人员将这件长155厘米、宽70厘米、高107厘米的浮雕放置在5层泡沫垫上,用多条红色安全绳捆好,通过一点点的拉动,将其转运到稍小一号的转运箱内,再运至城墙博物馆内进行交接。
这件文物是将在南京城墙博物馆“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展览上亮相的最重的一件文物——重达679千克。
该馆基础业务部工作人员杨欢介绍,周一作为闭馆日,博物馆也会对现有文物做日常维护保养,从温度、湿度等方面,对重点文物进行检查。
展厅的维护和展览策划也是基础业务部每周一工作的重点之一。展厅内,工作人员将多媒体互动装置一一点开,从观众角度逐一调试。
“咔嚓咔嚓”“来来来!帮我看一下展板位置。”此起彼伏的焊接声在展厅里响起,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展厅内来回穿梭,负责布展的工作人员们正协调着接下来一周的展厅布置。每周一闭馆日这天,成为他们“快马加鞭”的“好日子”。
补充“脑力活”
“测试,测试……”在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服务台,讲解员李梅正在对讲解蓝牙设备进行测试。“我们也要确保所有的蓝牙设备充满电,以便开馆时更好地服务观众。”李梅说。
虽然周一是闭馆日,但仍有不少游客拨打热线预约讲解服务,李梅和她的同事们都一一耐心接听和解答。“我们还要整理台账,比如观众意见表、行李箱登记、失物招领、讲解预约等,都要进行分类整理、登记。”
处理好服务台的工作后,李梅和同事又来到展厅内,互相探讨起文物故事。“你看,这块城砖我是这样记的……”讲解员苍梓涵和李梅讨论起一块“洪武元年”的明城砖,讲解词该如何记忆。
此外,还得生动地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不同的观众群体。李梅和苍梓涵互相演练,扮演为小朋友、年轻人、老年人讲解的不同情况,“我们互相讨论,研究出不同的讲解方式”。
讲解员们还趁着周一这天进行培训。“关于南京城墙的历史书籍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会每周给自己定个任务,比如一周之内要读完一本书,然后把书里面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还有一些档案纪录节目、历史学者访谈,我都会吸纳过来留为己用。”李梅说。
日常“勤奋活”
南京城墙博物馆安保部工作人员孔庆芳告诉记者。从室内的负一楼展厅、一楼展厅、特展展厅,到室外的马道、天台等,周一这天博物馆内需要进行彻底的“大扫除”。
安保部巡逻岗位的工作人员在闭馆日这天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在早晨、中午和下午分别对馆内的所有设备设施进行一次细致的巡检,确保设备在接下来的一周能够正常运行。“一周下来,恒温恒湿设备如果需要加水,空调需要更换滤网,灭火器的钢瓶里面缺气了,我们就要尽快补充,这些工作都是在周一完成的。”
安保部工作人员范皞表示,他们还会在闭馆日这天安排一些维修和消杀工作。
(摘自5月23日《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