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丛丛(见图)近期凭借执导剧集《我的阿勒泰》受到关注。
喜欢黑色幽默喜剧
滕丛丛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上学时,专业方向是剪辑。她的老师、著名导演谢飞说:“做导演最重要的是把握三件事,即编剧、表演和剪辑。这三件事讲的是叙事节奏,都把握好了,就会成为好导演。”因此滕丛丛一直认为,导演懂得剪辑是很大的优势,拍摄时就可以想象出影片剪完的样子。
2009年大学毕业后,滕丛丛到剧组当场记、做剪辑。她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部爱情喜剧,“我很喜欢喜剧。喜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表达,特别是黑色幽默。”可惜当时没人给她投资。
2014年,滕丛丛开始写电影剧本《送我上青云》。剧本写了三年,滕丛丛有一个愿望——想让那些真实而鲜活的女性角色不再被标签化、物质化。2019年,电影《送我上青云》上映,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处女作提名,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精挑细选每个演员
很多年以前,滕丛丛买到了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书中那些细腻、动人、幽默的生活细节令她着迷。做完《送我上青云》,滕丛丛挣到一笔钱,第一件事就是买下《我的阿勒泰》的影视版权。开始时她想拍成电影,但市场环境对文艺片并不友好,可她又不想放弃,决定做成剧集。
剧集《我的阿勒泰》最先选定的演员是于适。滕丛丛说:“他打动我的是骑射技能。见面后我拿出剧本里的片段,让他试了一次戏,就定下来了。”
在写张凤侠这个角色时,滕丛丛和同事提前与马伊琍交流过。“马伊琍对人生的见解很侠义、很洒脱,后来在人物造型上,我想尽量把张凤侠与马伊琍以往出演的角色区分开,也参考了阿勒泰当地妇女的形象,比如,那边风沙大,所以都用头巾包住头发。”
做擅长的事
为拍摄《我的阿勒泰》,滕丛丛和同事在新疆做了大量的采风——吃馕、喝奶茶,在伊犁参加过婚礼,在富蕴碰到了葬礼,学到了不少生活经验。基本上能去的地方他们都去过,能见识的人和物他们都见识过。
“前期的采风、田野调查和对剧本的不断打磨,都是暗中蓄力。经验本身不难获取,难的是如何在一部作品里做选择与取舍。”滕丛丛说。在阿勒泰拍戏,没办法严谨地按照常规模式去工作,基本上每个小组都要找一个当地人当副手,负责翻译,还要告诉演员讲的哈萨克语对不对、准不准,角色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合不合理。剧组还聘请了一个民俗顾问团队,把拍摄的素材传过去,请他们来确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好评颇多,滕丛丛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都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如果我们一味地迎合市场,每天去猜市场喜欢什么,去取悦别人,可能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取悦别人。”
滕丛丛说,拍《我的阿勒泰》时,她找到了更松弛的表达方式,不再以强硬、冷漠来掩饰自己,转而直面内心,直面生活。“躺平的人生没问题,无用的选择也很绝妙,但对有些人来说,少年时的一口气还没散,赤子之心还有余温,还想做一点事,让这个世界可以更美好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在影视界历练多年,滕丛丛未改初心,还是想做喜剧。“我不是特别与众不同的人,我的爱恨情仇跟大众的频率相近,也没有独特的视听语言和独特的故事想去表达,我应该还是一个相对比较通俗化的导演,希望跟观众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想听到观众的笑声。 ”
(摘自7月16日《天津日报》 何玉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