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黄炎培为何创办职校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3日

  原中华职业学校,李大钊1922年到这里讲学

  1914年2月,黄炎培从江苏教育署辞职。卸职之后,黄炎培开始系统研读西方教育著作。从1914年2月22日起,黄炎培以《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进行了两次国内考察,实地了解中国的教育情况后,更加坚定了他改革旧教育的决心。

  20世纪初,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如火如荼的改革和发展。1914年,“美国连续颁发相关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新闻引起了黄炎培的注意。1915年4月,中国组织旅美实业团,黄炎培应邀随农商部组织的旅美实业考察团赴美国考察三个月。黄炎培先后访问了25座城市的52所学校,他还拜访了爱迪生,广泛接触当时先进的技术产品。

  1917年1月,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方案,黄炎培同蒋维亚、郭秉文、陈宝泉等一行六人赴日本、菲律宾考察职业教育,历时96天。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于上海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是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后来他又加上了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了将职业教育理念落地,黄炎培发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这也是中国首次以学校之名开办的现代职业教育场所,校址在上海市黄浦区陆家浜路918号,而今天这个地址上仍然是一所职业学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1918年9月8日,中华职业学校正式开学,黄炎培亲自授课。建校初期学校开设铁工、木工各科,此外还增设珐琅科、纽扣科以抵制西方对华的倾销,并陆续开设了商业、职业师范、文书、机械制图、化工、石油机械等科。各科设置的课程一般分三类:普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职业专门学科,初中课程注重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高中课程侧重各科理论、实习与实验。职校还附设有实习工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珐琅厂和中华铁工厂。

  为表明信心,黄炎培把在沪江大学附中上学的儿子转学到了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土木专业,他让儿子剃了光头,换上布鞋,坚持在铁路桥梁和建筑工地等处实习。

  由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都很强,中华职校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职业教育之风从上海吹到中国各地,到1921年,全国的职业学校及补习学校已达700余所。度过艰难的创业期后,中华职业学校迎来黄金发展期,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学校开枝散叶,分别形成了今天位于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后者也是国内第一所公办本科高等职业学校。    (摘自《新民周刊》2024年第27期  黄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