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飞著 新世界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本书视角独特,从中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创世、盛世、危世与末世中极为关键的部分,讲述和分析历史成因,并且独到地将这些颇具趣味性的内容归纳为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并据此分为四卷。“春之卷”展现各王朝开国时的蓬勃景象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创新元素,“夏之卷”描绘各王朝盛世与治世并列举了王朝治理中的有力举措,“秋之卷”探究王朝走向衰颓的阶段背后的症结所在,“冬之卷”勾勒王朝末世的凄凉境况并做了原因剖析。
汉化、“胡化”与正统
“改革开放”是一个现代词。其实,历史上的汉化与“胡化”,换言之就是改革开放。各民族都有所长有所短,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汉族也向少数民族学习。这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事。
儒家热衷于“华夷之辨”,要放下面子虚心向外学点东西十分不易。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摒弃笨拙的“战车”,改而跟敌人一样骑在马上灵活地作战,遭大臣们强烈反对。赵武灵王耐心开导诸臣:“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他坚定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成功抵御北方威胁。
少数民族要向汉族学习,也是阻力重重。鲜卑拓跋部与曹操友好,送太子沙漠汗到洛阳为人质。后来,晋武帝司马炎好心让沙漠汗回去。没想沙漠汗不知不觉已有些汉化,引起酋长们担忧:“太子好像得了晋人异法怪术,这可是乱国害民之兆啊!”结果,把沙漠汗就地杀了,鲜卑族第一次汉化就此夭折。拓跋焘统一北方后,重用汉臣崔浩,命他主持修撰《国记》,并明确要求“务从实录”,可是,北魏贵族读了,却认为是“暴扬国恶”。拓跋焘大怒,不仅族诛崔浩,还杀了他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等北方大族,北魏汉化努力又一次失败。
“孝文中兴”取决于一个特殊因素:冯太后本身是汉族,她“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冯太后去世之后,拓跋宏仍然不遗余力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国之初将都城南迁到平城,他觉得不够,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再南迁到洛阳,与汉族“零距离”。紧接着全面摒弃鲜卑旧俗,照搬照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如禁止鲜卑贵族、官员及家属着胡服,改穿汉服;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改说汉语;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等。
两汉之后,一些游牧民族开始创建自己的国家。所谓“五胡乱华”,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不仅入塞,还占地建立他们自己的政权。这些割据政权共同点是与汉人政权对峙,甚至要争“中国”(中原)之正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就公然说:“帝位难道有永恒不变的吗?大禹出自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上天看谁有德就将帝位授给谁罢了!”拓跋宏明确北魏继承的是晋,并问大臣:“你们希望朕远追商、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不如?”他们直接以中华正统自居,比流亡的东晋更能代表中国。
汉化不足与汉化过头
氐族建立的前秦是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政权。他们知道中原“民心思晋”,便努力汉化。不过,他们汉化没多久,在“淝水之战”中意外遭遇失败,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反叛,北方重陷分裂。
正是吸取了前秦的经验教训,北魏全面汉化,力争汉与鲜卑民族一体化。然而,他们连儒家的糟粕也生吞活剥。冯太后临终时,特地吩咐下葬后儿孙即脱去丧服,不必拘泥古礼。拓跋宏却抗嘱说:“皇太后那样说,是担心我们误了国家大事。如今朕不敢荒废朝政,只打算继续穿着丧服上朝。”拓跋宏还将正被历史抛弃的汉族士大夫门第制度强行搬到鲜卑社会,制造出新的门第。
拓跋宏驾崩,太子元恪继位后发现民众强烈不满。北部六镇聚集了大批军功赫赫的人才,但由于用人只讲门第,他们升迁无望,纷纷反叛。奉命平叛的大将元颢是拓跋弘之孙、拓跋宏之侄,根正苗红,他自己却叛逃,并在南梁支持下称帝,反戈一击,敲响北魏的丧钟。
后人以北魏为鉴,但没能鉴好。金朝也是突然崛起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力实行汉化改革,曾开创“大定之治”“明昌之治”两个盛世,被誉为有“汉文景风”。然而,金朝之亡,也被认为是由于全盘汉化,过度推崇儒学,而失了本民族的生气。
西夏初期几十年一系列汉化改革,没有丢失本民族“以兵马为务”传统,使王朝迅速强大。当时,相邻的金朝君臣称道:“以西夏小邦,崇尚旧俗,犹能保国数百年。”然而,话音未落,西夏开始全盘汉化。如夏军特长是流动作战,这时却扬短避长学宋军在沿边修筑防御性的城砦。不少宋臣感到惊恐,生怕他们学走宋军战术变得更强大,唯有秦州知府何常头脑清醒。他说:“羌人生长射猎,今困于版筑,违所长,用所短,可以拱手持其弊,无烦有为也。”同时,他们还开始学宋人重文轻武,务虚不务实,也就离亡不远了。历史学者漆侠认为:
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也是一个不幸的悲喜剧。在中国历史上与党项族的汉化式改革命运相似的何止一个二个……这种大起大落的汉化式改革值得深思,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明了的道理,即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正确。
清代皇帝(尤其是乾隆)误读了北魏汉化而亡,想尽量拒绝汉化,结果满汉矛盾复发进而成为清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既要统治汉人,又不能搞好民族和睦,怎么可能长治久安?
前秦、大清因汉化不足而亡,北魏、金朝汉化过头也亡,那么究竟如何才好?这个问题值得后人深长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