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络上一则被称为“在外互助父母条约”的帖子引发热议——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能遇到有困难的年长者,这次是别人的父母,下次可能就是你的家人,网友们呼吁大家尽己所能伸出援手。说是条约,其实没有任何约束条款,但让许多年轻人转发留言,表示“自愿签署”。
自发的约定
“雨实在太大了,视线都有些模糊不清了。”上海遭遇“暴力梅”,全市普降大雨。小黄冒雨出门买菜,回家时路过宝泉路一段正在施工的道路,她远远看到大雨中一把伞下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独自在雨中踌躇不前。
老人转头看到小黄路过,远远喊了一声:“请问‘妈妈驿站’怎么走?”这声询问让小黄放慢了脚步,主动走近老人。她忽然想起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在外互助父母条约”。那一刻,小黄决定伸出援手:“雨太大了,我送你过去吧。”大雨中,小黄搀着老人一步步向目的地走去,他们没有问对方的姓名,告别时除了老人的道谢,也没有说更多的话,但这段不长的路途,却让小黄感慨万分。
小黄说,“在外互助父母条约”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靠的是人们心中的道德与信念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践行。“这种自觉履约的形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体现。”
孝道的延伸
“在外互助父母条约,我签了,你接吗?”网名“奥特曼不吃肉”的杨涛是“条约”的拥趸。今年33岁的他家在南通,公司在上海,经常出差。
前不久,搭乘航班去深圳出差的杨涛在虹桥机场值机安检。看到一对白发夫妻拿着登机牌走了过来,向安检人员打听41号登机口的位置。工作人员指了指,夫妻俩又问了几句,也不知有没有弄清楚,就按照指点的方向走了。
杨涛有点担心他们还是找不到,拿上行李就急匆匆追了上去。“你们好,我是44号登机口,离41号登机口不远,你们跟着我一起过去吧。”杨涛的话让老夫妻俩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小伙子的好意,三个人边走边聊很开心。
回忆起这段经历,杨涛说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父母也年龄大了。如果他们出门在外,我希望他们在遇到不了解或者不清楚的问题时,也有人能帮一把。”杨涛说,这可能就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朴素的践行。
网名“茉莉Sunny”的23岁云南大学生杨岚对此很赞同。在她看来,“在外互助父母条约”其实就是孝道的一种延伸。“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老人,心中都怀着美好的期待,希望自己的父母、亲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善意的散播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签署“在外互助父母条约”,不仅把评论区的“楼”越盖越高,也通过大家分享各自微小而温暖的故事,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当然,也有人提出疑虑和担忧。
决定帮助那位老人前,自认为“没有戒心”的小黄其实有过片刻的迟疑。今年5月,小黄买完菜回家遇到了一位陌生男子。“我是南京人,来这里找朋友办事,不小心弄丢了手机,能不能借我70元现金周转一下?”
小黄不是没有怀疑过遇到骗子,“那段时间,我正在等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被骗了就当买个教训、攒个人品。”男子离开时记下了小黄的微信号说:“找到朋友以后,就把钱还给你。”但后来男子杳无音信。
喜欢独自旅行的杨岚也曾遇到类似的事情。虽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她始终认为,人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善良。
仍在求学的小黄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那份清澈的“愚蠢”。“都说大学生是清澈的‘愚蠢’。这世界可能有一些恶意,但善良也不少,有时很难分辨。父母也常提醒我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但我依旧希望趁着自己还没经历社会的‘毒打’,多散播一点善意。” (摘自7月10日《新民晚报》 陈佳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