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校园招聘会现场
因临近毕业时被企业解除三方协议(即《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拥有上海某985院校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的张清萍(化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就业市场的残酷。
去年11月底,通过数次专业笔试和面试的张清萍,在一个月后顺利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今年4月,她与同批被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们一同踏入了该公司,正式开启了岗前实习。
但刚过完五一假期,一则毁约电话打断了张清萍所有的安排。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告知她,因市场不好,企业组织架构需要调整,接下来只有两个方案可选择:一是转岗,工作地点需要从上海调剂到其他城市(非一二线城市),并要重新安排面试和重新确定薪资;二是直接解除三方协议。
张清萍了解到,同一批到岗实习的应届生,好几位都被该公司毁约。张清萍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她只能被动接受企业解除三方协议的决定。随着毕业季的临近,企业解约也到达了高峰期。对于上千万应届生以及未来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应对毁约,正在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6月13日,还沉浸在毕业旅行路上的风景时,李璐(化名)接到了企业解除三方协议的消息。该企业告知她,因为项目数量有限,经过综合考虑后,需要作解约处理。按照三方协议规定,企业向李璐支付了3000元的违约金作为补偿。
“从法律角度来看,三方协议普遍会约定企业和应届生的违约责任。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选择毁约,需要向毕业生支付相当于试用期1至2个月工资的违约金作为经济赔偿。”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毕业生可能会认为违约金无法弥补企业违约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但是,毕业生主张相应损失需要提供相关证据,一般而言因企业违约而导致自己错过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很难具体量化。
4月,特斯拉解约应届生事件还是韦聪与同学间的谈资,两个月后类似的事也发生在她身上。去年10月的秋招季,拥有广东一本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的韦聪(化名),获得了广州一家医药类上市公司的Offer(录用通知)。
过往多年,校园招聘中亮相的企业往往被广大应届生视为“学校严选、值得信赖”的象征,因此,学生们在接获Offer后,往往很少考虑被企业毁约的可能性,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准备。
因缺乏足够的预警心态,当6月中旬企业毁约消息到来时,没有备选方案的韦聪才意识到不足一个月薪资的违约金,远远无法弥补毁约给她带来的损失。
首先是失去了企业招聘应届生的黄金期。韦聪说,在秋招和春招季,大量优质企业会直接进校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基本无要求,应届生也可以获得和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
其次,韦聪还面临着找工作期间带来的成本压力。毁约之后,为了增加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她不得不选择在广州租房,但高昂的房租和随之激增的生活开销很快就耗光了企业给她的违约金。
赵占领强调,虽然三方协议的签订主体包括学校,但学校一般不能也不会为企业履约提供担保。因此个人只能在找工作时尽量选择比较优质的企业,在风险偏好和薪资待遇等方面寻求合理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保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杰建议,未来可以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学校主管就业的部门建立一种披露企业过往违约经历的机制,这样也能让应届生在找工作时获得更多的风险提示。
毁约发生后,张清萍的应对办法是寻找所有找工作的渠道。她说,其实很后悔在秋招拿到Offer后,没有再继续投递简历,否则现在面临的处境会大为不同。另外两位被解约的应届生也给出建议,提醒学弟学妹们要警惕企业在毕业前夕可能的解约行为,强调在秋招和春招期间应争取并持有多个Offer作为备选。韦聪说,从毁约事件中得到的教训是,在没有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之前,个人始终处于可能被解约的风险之中。 (摘自7月15日《经济观察报》 田进 刘溢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