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人在自然题材领域持续发力,涌现出《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见左图)《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大地之上》《蔚蓝之境》(见中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见右图)《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等一批精品力作。自然题材纪录片拍摄难度大、门槛高。这是因为其不仅要展现山川万物叹为观止的“外在美”,还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美”,在意蕴表达、审美旨趣、主题凸显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中国之美。
自然美+知识性
为了呈现难得一见的画面,纪录片的创作团队需要全方位地挖掘各类自然题材的“宝藏”。目前,航拍、微距、水下摄影、遥感卫星摄影、超高清影像等技术在自然题材纪录片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常态。但有时候这些技术还不够用,需要摄制组因地制宜地研制特殊设备和拍摄技术。
以纪录片《中华白海豚》为例,针对白海豚海洋生活的特殊拍摄环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重型陀螺稳像平台,在大海上实现86倍变焦、4K每秒400帧的稳定拍摄,这样才能捕捉白海豚的眼神、身形、跃起姿态等细节,让观众清晰地领略“白色精灵”的灵动之美。
自然题材纪录片为了保障作品内容的权威性,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大地之上》的主创团队关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人类学及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采访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与他们探讨土地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千里冰封的极寒地带,到热带海域的酷热之地,《蔚蓝之境》涉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中国海域最具代表性的生物。这也得益于权威海洋研究机构和顶尖海洋学家的把控。
此外,自然题材纪录片的拍摄空间范围广,时间上常穿越四季、横跨数年。这也需要更加专业科学的生产创作流程,以保障主创团队全身心投入拍摄创作,将自然美景转化为“极致”影像。
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自然题材纪录片中“极致”的影像,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状物”,而“状物”是为了抒情与达意。自然的外在美再惊艳,如果没有灌注独特的审美旨趣,精美的镜头也只能有其形而失其神。所以,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关键在于融入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观,化“物境”为“情境”再升华为中华文化的“意境”,方能带给观众“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
细观近年来涌现的高品质自然题材纪录片,一帧帧堪当屏保壁纸的画面背后蕴藏的摄人心魄的力量,其实来自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大地之上》集中展现中国地理形态孕育下的历史文明与民风民情,画面构图的色彩搭配、写意笔触,遵循以形写神、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等传统美学法则,浸润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
好的自然题材纪录片不仅仅在说理,更在于传情,影像隐含着中华文化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与态度,流露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抓住“共”和“境”二字——“共”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境”则体现了将具象景物写意化的艺术观。当镜头聚焦古老荒野、原真自然与万千蓬勃生命时,我们从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中感受到坚忍、顽强、智慧、团结等精神,这些精神正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自然题材纪录片在展现“美丽”、内蕴“美妙”的基础上,还要启迪观众思考,激发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并引导他们将生态保护意识转化为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的行动。这个美好家园至少包含两重含义:大自然是人与动植物的家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就第一层含义的“家园”而言,很多作品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所状之物人的性格和情感。在《雪豹和她的朋友们》里,陪伴雪豹的既有活跃在陆地、天空的“邻居”,如藏狐、猞猁、鼠兔、斑头雁、高山兀鹫、岩羊等,更有一直护佑它们的三位牧民“朋友”。动物不是人类猎奇和窥视的对象,而是休戚与共的朋友,动物与人类相伴同行,才能共筑美好的“家园”。
就第二层含义的“家园”而言,要让自然题材纪录片具有国际视野,就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思考创作的话语方式: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与引领者,为解决生态问题、共创人类福祉提供中国实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的最后一集名为“全球之约”,将中国故事放置在世界坐标中,展示各国协同环境治理的成果,正是建设事关人类福祉的共同家园的“美好”所在。
(摘自9月4日《光明日报》 顾亚奇 袁文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