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与古典音乐

作家文摘 2024年09月13日

  随着古典音乐演出市场回暖,亚洲顶尖音乐家成为乐迷的宠儿。王羽佳与柏林爱乐乐团前不久的上海驻演,门票被疯抢一空,下半年她还将与安东尼奥·帕帕诺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再度来国内;郎朗继续着全国各地的巡演日程,并发布新专辑;前不久,澳大利亚华裔小提琴家陈锐(见左图)来沪,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联袂献演,也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国际主流大赛中,亚洲选手屡屡胜出,连指挥家这一领域都在涌现大量人才。当代亚洲音乐家特别是其中年轻有活力的当红者们,何以受到演出市场的认可,并成为世界乐坛上的重要力量?

  先驱者

  8月上旬,上海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蝴蝶夫人》由许忠指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以纪念普契尼逝世100周年和《蝴蝶夫人》首演120周年。这部歌剧是见证亚洲人在西方世界参与艺术创作的里程碑事件。

  歌唱家三浦环1884年出生于东京,在她20岁的时候,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1913年,环因嫁给医生三浦政太郎而随夫姓三浦,两人婚后到德国学习。1915年,三浦环出演《蝴蝶夫人》女主角“蝴蝶夫人”巧巧桑,在伦敦引起轰动。她还在全球展开了大范围的巡演(见右图),1932年回国后成为日本国内知名的音乐教育家。

  在歌剧中,普契尼设计了日本姑娘与美国军官情感纠葛的情节,以自己的方式多处模仿日本音乐来作曲,情节和唱词上,也讨论了国族、家庭、情感、文化等问题,有鲜明的“世纪末”特质。1912年,三浦环在她编辑出版的《世界歌剧》中介绍《蝴蝶夫人》时,批评了作品中的文化和风俗,认为其中有很多歪曲,但对音乐价值持肯定态度。在演出时,她按照创作原意去表演,并满足非日本观众的期望。

  三浦环在欧洲和美国多次出演了其他东方主义风格的歌剧,角色多为艺伎,她认为接受演出机会才是让西方人最快了解东方人的途径。她还在独唱音乐会中演唱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古典曲目和日本传统歌曲,以《蝴蝶夫人》中最知名的咏叹调《美好的一天》作为结尾。尽管私生活方面的叛逆曾长期招致舆论的抨击,但三浦环仍被认可为向世界输出日本文化的载体。

  后来人

  陈锐1989年生于中国台湾,4个月大就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13岁开始走专业道路。2004年,他被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2008年获得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头奖,2009年获得伊丽莎白女王大赛冠军。

  陈锐赞同当今众多亚洲音乐家能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足够努力。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他认为就是试图融入不同文化的欲望。同样是学习和演奏古典音乐,跟西方人比,亚洲人从小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如果能改变这一点,就会比以往更成功,比如现在的纽约爱乐乐团,已经有一半以上的成员是亚洲面孔。

  从陈锐的经历和思考中可以看出,他对亚洲人在古典音乐领域的成功原因有着明确的认知。像100年前三浦环所经历过的那样,作为后来者和文化背景不同的音乐家,学习和融入是极为重要的机会。

  (摘自8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佟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