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王世襄

作家文摘 2024年09月13日 ·曾江·

  

  王世襄、袁荃猷夫妇在迪阳公寓

  作为闽侯人,我有幸成为王老世襄先生的同乡与同行,按王老的话来讲,我们结下的是忘年之交。十多年中,王老渊博睿智的学识、勤慎治学的精神与磊落光明的品格一直影响与激励着我。  

  “你逼我写字,我逼你出书”

  1998年,我正在修葺李纲陵墓,准备在墓两侧辟建碑廊,邀请名人名家赋诗题词,借以宣扬李纲爱国思想,拓展陵园规模。经挚友卢为峰引荐,我认识了王老。王老知晓我的意图后,很赞赏我的做法,并欣然命笔题写“忠义凛然”四个大字。之后,又恭录千字长文《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  

  十几年中,王老乐为家乡的山川名胜、前贤遗址、文物古迹以及闽人著述题词、题签,从不收取润金。福州鼓山、闽王纪念馆、严复故里、侯官城隍庙、等地均留下他的墨宝。

  王老为李纲陵园书《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是2000年的事。那时我刚整修好李纲墓神道,又想在墓祠旧址复建李公祠堂,设计在大厅墙上镶嵌一块李纲在闽中写下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碑。王老对此举很赞成,并表示愿意为之“试写”。

  之后,我把设计好的大小规格寄去,每过一段时间,我或去电,或呈书,询问荔支赋书写的进展情况。那年王老已经86岁高龄,我深知如此催促似有不恭之嫌,但我还是忍不住迫切的心情。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北京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为了写好《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王老的夫人袁荃猷几易稿样,陪伴着王老铺纸磨墨,而王老则每天凌晨起床伏案挥笔,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

  时光荏苒,倏忽二载有余,顷接王老来信说:“属书荔支两赋,交卷将三年,已很久未闻修葺陵墓及刻碑事。……我今年89足岁,在有生之年,如能见到一份拓本,固所愿也。”记得就在我接到王老墨宝后没几天,曾答应赞助我复建李纲墓祠的企业家,因生意失败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而我位卑职微,对于立碑所费巨资无能为力,一时不知所措。

  几经思量后,我还是拿起电话,告诉王老夫妇,年前一定会把两赋碑的拓片奉上。巧的是,我的中学老师、企业家林南榕先生莅临舍下,交谈中他了解到我的苦衷,当下献资以解我的心忧。2003年8月,我将《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碑的拓片呈送北京芳草地迪阳公寓王老夫妇的手中。他俩见了非常高兴,连声说:“刻得好,刻得好,谢谢!”我如释重负,也有些激动,说:“有机会我还想把它编印成册,流传于世。”不料,我一时的“口出狂言”,成为王老逼我出书的藉口。

  2004年11月,拙作《图说闽侯文物》出版,给王老寄上一本。王老看后来信说:“收到大作《图说闽侯文物》,印得十分豪华漂亮,可喜可贺。……前悉准备将拙书荔支赋影印成册,不知开始否?……不知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否?垂老之心情,当蒙谅解见原为幸。”

  读信后,容不得我过多的考虑,联系出版社并筹措出版费。幸运的是,县政府领导与省文史研究馆卢美松馆长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王世襄书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一书终于在2005年2月,正式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即,我给王老寄上100本。他接到后很高兴,在回信中说:“荔支赋两箱收到无误,此间各位看了都认为印得很好。”

  几天后,他又打电话给我,风趣地说:“两赋我是被你逼得写出来的。你逼我写字,我逼你出书。假如你当初没有逼我,恐怕这两赋我也写不出,我非常感谢你!但你也要感谢我,如果我没有逼你,这本书还不知道何时何月才能出来呢。” 

  喜欢家乡的味道

  王老在圈内有“烹调圣手”之称。王老晚年有关美食方面的著述,亦获得大家的好评。因此,他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顾问。

  在京城文化圈内,王老自备厨具、原料,骑自行车到好友家献艺的轶闻趣事广为流传。但是王老晚年生活却极为平实简单,不崇尚奢华的饮馔,主张“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

  王老喜欢用家乡的红糟当配料,糟熘鱼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还喜欢吃福州花巷的肉松,由于年纪大了,身患痛风等疾病,加上牙齿又不好,一日三餐多喝白粥,配肉松既简单又省事。“白粥配肉松”曾一度成为这位美食家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心愿未了

  王老一生始终对家乡怀着深深眷念之情。

  记得2000年11月,我与内人初次造访迪阳公寓时,王老夫妇就对我们讲起捐书给福建省图书馆之事:1998年初,王老将自己在海外及香港等地出版的《明清家具珍赏》《明清家具研究》等9种著作捐赠给省图书馆。由于当时省图书馆在接收书籍入藏时手续过于简单,没有发给《收藏证书》。嗣后,王老连续致函询问入藏情况,均未得到回复与说明。这使王老夫妇很伤心,多次向我提起。

  2010年4月,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我再次前往省图书馆特藏部,在林永祥主任的热心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王老当年捐赠书籍的入藏地方,并为王老补发了《收藏证书》,料想九泉之下的王老夫妇再不会为此事感到遗憾吧!

  王老对家乡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他曾说过,西清王氏茔地,葬埋其祖父清内阁中书王仁东、伯祖父状元公王仁堪等,为福建名墓之一。这一祖茔地对于宣传王仁堪清廉爱民及反对慈禧将海军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等事迹很有意义,希望有关部门对其加大保护力度。

  (摘自6月3日《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