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西夏的“经济战”

作家文摘 2024年11月22日

  中国历史上,西夏曾与北宋、辽朝鼎足而立。西夏统治者是党项人,唐僖宗时其首领拓跋思恭被唐朝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经过五代直到宋朝初年,其家族都受中原王朝的任命和册封。宋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李元昊称帝后,宋夏边境冲突不断。

  但是西夏也有它的“软肋”。著名学者吴天墀在《西域史稿》称,经济问题一直是西夏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给西夏带来对外关系上的某些依附性。

  元朝有学者认为,北宋如果“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这是西夏的根本性难题,也是它所竭力争取的“战略目标”。

  西夏“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事辽”是慑于辽朝军事实力、政治地位。“事宋”则完全因有求于宋朝经济援助和贸易交流。西夏对北宋的经济依附性很强,为达目的,它“软硬兼施”——既频频军事骚扰,又“亟亟屈服”北宋,请求通使贸易。当与北宋关系出现僵局,它会向“宗主国”辽朝求援,为其向北宋说情,达成和议。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西夏与北宋和好时期,西夏“请使至(宋)京市所需物”,北宋同意。三年后,西夏在边境浊轮谷建城堡,提出建个榷场与宋朝贸易,宋廷“诏缘边安抚司止之”。李元昊称帝,宋夏关系正式破裂后,宋朝停止互市。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西夏兵侵宋,北宋加强边防力量的同时,答应了西夏的和议,赐岁币,开榷场、互市进行贸易,但事先说定“违约则罢和市”。宋英宗治平初年(1064年),西夏“求复榷场”,根据当时宋军实力和西夏的“表现”,宋朝没答应。综合史料来看,宋朝显然是抓住西夏的“软肋”,以经济贸易手段与军事手段相组合来处理与西夏的关系。

  值得一说的是,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军队攻陷宋朝重镇灵州、凉州,截断了西域商道。西域商人尝试改道抵宋,远道的阿拉伯贡使和商人还与北宋达成默契,放弃通过西夏的陆路,开始海程抵达宋朝。    (摘自《廉政瞭望》2024年第20期 李晓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