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见图)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是南美最大经济体巴西首次以G20轮值主席国身份主办峰会,目标是“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
更加紧迫必要
自从去年巴西“接棒”G20轮值主席国后,里约就切入G20模式。据介绍,除G20正式成员外,今年还有55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峰会。
今年G20峰会以“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为主题,将聚焦全球不平等、抗击饥饿与贫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改革等议题。外界认为,今年峰会的主题和议题透露出G20对当今世界一些紧迫、严峻挑战的关切与回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国家暨G20研究中心主任徐飞彪指出,今年的里约峰会面临更复杂艰难的情势。
从政治角度看,此次峰会是在巴以、俄乌两场地缘政治冲突“并行”且持续蔓延和升级的背景下举行的。
从经济角度看,当下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九成以上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债务恶化,以及金融和汇率等问题集中爆发。
从治理角度看,随着美国权力更迭,全球治理将受到“特朗普冲击”,其“美国优先”议程将给世界带来更大动荡。
徐飞彪认为,今年政治、经济形势都比去年恶化,其他全球性挑战也更加严峻,在此情况下召开G20峰会显得更为紧迫且必要,但也意味着峰会达成共识的难度会更大。
巴西交出的“答卷”
据徐飞彪观察,截至目前,巴西交出的“答卷”令人赞叹。“总体来看,主题和议题更聚焦、脱敏,回应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呼声与诉求。”徐飞彪说,这背后体现了巴西的特色和创意。
首先,办会以左翼理念贯穿。“今年峰会的主题、议题设置凸显巴西总统卢拉的左翼思想,比如将反饥饿、贫困、不平等置于议题之首,这在G20历史上尚属首次。”徐飞彪说。
卢拉是巴西现代史上第一位出身于贫困家庭的总统,曾饱尝饥饿之苦。他推行的“零饥饿计划”一度收效显著。但近年来,饥饿问题在巴西卷土重来。进入第三个总统任期后,卢拉将反饥饿作为重要内政举措。
其次,为全球治理贡献巴西思路与方案。徐飞彪表示,改善全球治理往往诉诸结构性改革、宏观政策协调等既有路径,巴西此次却“另辟蹊径”,从社会入手推动包容性发展,力求解决贫困等不平等问题,以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机制安排注入创新元素。徐飞彪特别注意到巴西今年创新性地举办“G20社会峰会”,邀请青年、妇女、工商界、智库等二轨的非政府机构参加,聚合政府和民间的声音,共同加入决策制定过程。
谈及可预期的成果,徐飞彪表示,里约峰会在机制层面的成果已经显现,包括将建立全球反饥饿与贫困联盟。但鉴于今年是在特殊环境下举办峰会,G20内部诉求差异更大、矛盾更尖锐,若想在向富人征税、为可持续发展筹措资金等更广泛议题上取得实质成果仍有难度。
中国的建设性力量
此次,借出席里约峰会机会,在中巴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5年再次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将开启中巴关系下一个“黄金50年”。
在推动G20发展、优化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中国声音”“中国贡献”一直备受期待和关注。“对于G20发展,中国是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徐飞彪说,中国既有明确立场——高度重视并坚定捍卫G20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实际行动——首先将发展议题纳入G20议程,并贡献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改善全球治理。
徐飞彪说,尤其是近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日趋重G7轻G20,甚至把G20当成大国角斗场以致其被虚化弱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对G20持积极立场更为关键,为其在挑战下前行提供很强的保障。
从2022年至2025年,印尼、印度、巴西和南非先后“轮值”G20主席国,被认为G20进入“全球南方”时刻。徐飞彪表示,可以预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将为G20带来更多机遇,推动这一机制朝着更均衡、更有代表性的方向发展。 (摘自11月19日《解放日报》 廖勤文)